毋不敬,嚴若思,安定辭,安民哉。——《禮記·曲禮》
此句意指君子是不會有不恭敬的樣子的,他們嚴肅的樣子好像隨時隨地都在思考。說出的話有條理,符合邏輯,說話的節奏也是不疾不徐讓人感到安定,用詞和稱呼沒有不恰當的地方,這樣的人說話才能使民眾安心。
從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古代對君子的認知,大致認為君子不是浪子,他們認真、嚴肅、有教養,因此,他們的一板一眼和循規蹈矩使得他們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涵養的群體,由此可知,古人對於稱呼的重視,已經不止將它寫在識人心得當中了,而是作為日常生活必須要了解的常識寫入了古代學子必讀的四書五經中。
在現代生活中,被稱為君子也是一個人所能收穫的最大的讚美,無關財富、地位,只從個人涵養來說,即是如此。
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在稱呼這個問題上都比較關注,對人稱呼的好壞直接關係一個人的個人修養、道德品質等方面,甚至在社交生活中,稱呼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在他的人際圈子里所佔的地位。
我們都知道,你我他都是代詞,而當我們想要給代詞中加進一些溫情色彩的感覺時,“您”就應運而生了。“您”作為一個敬稱,上面是你,下面是心,也就是心上有你,你在我心上的意思,這樣的稱呼,在與人交流時,不僅能夠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同時更能令人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重視。
在日常生活、工作交流中,我們也必須要明確一些與人交流時的特定稱呼,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從他人對自己的稱呼中,便可以看出對方的涵養與彼此之間的關係親密程度:
1.以尊稱稱呼他人
縱觀幾千年的華夏歷史,不管社會怎麼變遷,有幾點禮節是永遠沒有改變的,舉例來說,對於我們的長輩一般都要用“您”來稱呼,服務行業中的從業人員對顧客使用“請”、“您”等稱呼也是一大基本的行規。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也是一樣,有涵養者往往會稱呼長者為“老大爺”、“老人家”,而不禮貌者則會以“老頭”一類的稱呼。
2.以全名稱呼對方
一般而言,使用全稱稱呼的有兩種,一種為兩人之間特別熟悉,在有正事要商量時,便會拉出此類稱呼;一類則是並不熟悉的同輩之間,習慣以全稱來稱呼對方。這種全稱式叫法往往會令人產生凝重與陌生之意。
3.不帶姓氏的稱呼
此類稱呼多半源於兩人比較熟悉,或者在相識之後期望拉近兩者之間關係時使用,使用這種稱呼者一般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相識度,但很可能並未到達親密無間的地步。
4.使用昵稱稱呼對方
比如情人之間常說的“小笨蛋”、“大傻瓜”一類的稱呼,此類稱呼往往出現於關係親密的朋友、情人或家人之間,因為兩人必須要有一定的親昵度,才能從容使用此類稱呼。不過,若是有剛初識不久的人以此類稱呼叫你的話,只有兩種可能:他期望與你套近乎;此人一貫虛偽。
5.使用陌生性語言
“喂”、“那個人”一類的語言皆屬於陌生性語言,一般使用此類稱呼的人不懂得基本的禮儀,也不懂得尊重他人,他們一般樂於以自我為中心,他人一般很難人他們的“法眼”。這種人多半生性傲慢,令人生厭。
由此可見,對他人的稱呼除了區別尊卑以外,更能表達與他人之間的感情。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夫妻之間深情款款地互道“老公”、“老婆”之類,舉案齊眉,堪稱典範。當然,在表述上也有雅俗之分,而這種雅與俗之間的區別,正是表現個人涵養的關鍵所在。稱呼問題學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一個人一生往往會變換許多的稱呼,從年齡的變化來說,某個劉姓之人少時可能會被稱為“小劉”,長大之後被稱為“大劉”,年長時則會被稱為“劉老”或“老劉”;而職務的升降更是會影響個人的稱呼變化。在面對此類稱呼變化時,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從禮儀與禮貌出發,適當而恰當地稱呼對方,以此來显示自我對他人的尊重與個人的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