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相術 正文

為何說容貌是識人的第一憑證?

  容貌舉止,人之顯美顯惡,必著於外者。

  此語出自民國時期的相學大師邵祖平,其意指,容貌舉止,是將人們內心的善惡顯著地表現出來的東西。有關此類的言論在宋朝時也曾出現,當時的著名詩人黃庭堅曾說:“三日不讀書,便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解釋原因:“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人不讀書,臉上就有了俗氣,氣質不如從前了,連“面目”都不如從前俊秀了。“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這個道理。

  晚清大臣曾國藩就是一個相面的高手。有一天,李鴻章帶了三個人拜見曾國藩,請曾國藩給他們分派職務。曾國藩見過這三人後說:“面向廳門,站在左邊的那位是個忠厚人,辦事小心謹慎,讓人放心,可派他做後勤供應一類的工作;中間那位是個陽奉陰違,兩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無足輕重的工作,擔不得大任;右邊那位是個將才,可獨當一面,將大有作為,應予重用。”

  李鴻章很是驚奇,問:“大人何以看出來的呢?”曾國藩笑着說:“我走過他們身邊時,左邊那個態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餘,小心翼翼,可見是一小心謹慎之人,因此適合做後勤供應一類只需踏開創精神和機敏的事情。中間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就左顧右盼,神色不端,可見是個陽奉陰違,機巧狡詐用。右邊那位,始終挺拔而立,氣宇軒昂,目光凜然,大將之才,將來成就不在你我之下。”曾國藩所指的那位“大將之才”,便是日後立下赫赫戰功並官至台灣巡撫的淮軍勇將劉銘傳。

  所以,我們把容貌當成識人的一個重要憑證。看到一個人的五官長相、行為舉止和整體氣質,多少都能推斷出他的職業、身份,甚至脾氣性格。趙本山小品《賣拐》中有一句台詞:“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就是典型的通過人的體態及容貌特徵判斷職業特點的例子。

  不過,在中國相術中,“容”與“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容”指人的整個身體和身體所表現出來的神態,“貌”則是指從腦門到下巴之間的整個面部。通過容貌識人,多要看整體的搭配是否勻稱與協調,若是搭配極為突兀,多為不佳。

  1.依“容”識人

  依“容”識人可總括為“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

  (1)人的雙腿過長往往反映此人命運不佳,或者將疲於奔命;

  (2)人走起路來總是如同身負重物一般,多為沉穩、慎重之人,此類人往往在生活中能夠受到賞識;

  (3)人走起路來如鼠輩,步子零散而急促,眼睛左右顧盼、目光閃爍,則多半屬於貪財好利之徒;

  (4)龜背蛇腰者,多半富有心機、心奸歹毒;

  (5)行走時步伐極快、腳跟卻不着地者,多半內心虛榮,但現實生活中卻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6)走起路來腰腿扭擺如柳者,多半淫而好色,舉止輕浮無常。

  2.依“貌”識人 崽

  臉形是貌的整體結構,在識人時,人的五官為最要,貌判總括“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1)眼不深蘊面難清爽,目斜者多心機深不可測,為人奸詐;

  (2)鼻樑不正或鼻頭歪斜者往往多半命運坎坷,少壽多災;

  (3)嘴歪者為人頑劣,喜好道人長短,嘴正而闊者多為有福之相;

  (4)牙細小圓潤利者多半能言善辯,適合向外發展;

  (5)兩眼秀長,直至深入頭髮髻角者多公正嚴明,適合掌管司法;

  (6)禿髮謝頂,令頭面相接者,多半心思縝密,愛好算計。

  3.依“身”識人

  容貌的另一方面,則是指個人在整體看來給人留下的印象,具體而言可依據五行之別分為以下幾種:

  (1)金型人。此類人一般較為消瘦,骨態較疏漏,關節突出,頭、肩、腹、手、腳都較小。面部多偏方形,膚色較白。此類人個性較強,心急易躁,遇事多能當機立斷,為人富有威嚴。

  (2)木型人。多指身材挺直瘦長者,此類人頭小、背較寬、手足小,皮膚略呈現青色,多屬於任勞任怨的類型;

  (3)水型人。此類人肩小腰腹大,喜歡運動,走路時身體易於搖晃,手足較大,腰身靠下且較長,皮膚較黑,身體較弱,易於隨波逐流,缺乏自強精神與自制力。

  (4)火型人。多半面尖頭小、肩部與背部較寬,身體強壯,不過手足較小,皮膚偏紅,為人性格暴躁,易於變化,雖然不重錢財,但是總是不講信用,雖然在看問題時較為全面,但缺乏一定的耐力與勇氣。

  (5)土型人。此類人肩背寬厚,腹部肉較多,四肢勻稱,臉圓頭大,皮膚較黃。多半屬於性情溫和之人,一生中規中矩,不樂於玩弄權勢。

  當然,要快速識別他人,關鍵還要動靜結合,通過容顏、日常作為來識別他們的本性,然後才能對個人的品性、為人進行準確的判斷。

  以容貌識人難免犯主觀主義錯誤,在中國歷史上,商代的伊尹、春秋時的晏嬰都其貌不揚,甚或可以稱得上是醜陋,但他們卻雄才大略,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因而在看他人的容貌時,我們不應過於在意外在的形象,而要着重考察對方的內心,風度和氣質,以及他過去的辦事經歷,由此形成對這個人較為全面和客觀的看法。隨着觀人經驗的增加,這些會慢慢變成我們的識人智慧,否則你的結論將會“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