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都會文化】山西文化歷史知識大全

【城市文化】遼寧文化知識大全

  山西由於棲身在太行山之西因此而得名。山西是一個具有許多傳奇色彩以及傳說故事的地方,聽說“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與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流動的主要地方。那麼,人人知不知道山西文化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山西文化歷史知識大全

  山西的民族文化:
  山西是一個多民族渙散雜居的省份,除漢族外,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藏族等45個少數民族,其中,漢族佔全省總人口的99.7%,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0.3%。在少數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滿族與蒙古族。

  山西文化:
  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中原之根、黃河之魂、釋教聖地、晉商家園、邊塞風情、關聖家園、古建瑰寶、太行神韻”。山西的民間文化代表:山西民間社火、跑旱船、踩高蹺、放煙火、放煙火、跑竹馬、小車舞、獅子舞、挑椅舞、龍舞、倒懸花鼓、中黃高台、龍舟舞、太原鐵棍和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山西民間鑼鼓、山西民間木版畫、炕圍畫、山西民間刺繡、太原曲藝、絳州鼓樂、山西民間剪紙等。

  方言文化
  山西大部區域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區域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逐一個非官話方言。晉語別於官話的最大特點就是保留入聲。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晉語的聲調有極龐大的延續變調徵象。晉語古濁音今讀塞音、塞擦音的字平聲不送氣。晉語保留諸多古漢語特徵。

【城市文化】江西文化知識大全

  戲曲文化:
  演變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泛起了戲曲萌芽;北宋年間,山西各地活躍多種土戲——這些土戲是中國戲曲的雛形;元代時山西成了天下戲曲藝術的中央,天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至明代時,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把北雜劇唱腔舉行改造,演變出了“蒲州梆子”戲;蒲州梆子后劃分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相連繫,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清朝中恭弘=叶 恭弘,中國戲曲最先了“花部”(即梆子戲)和“雅部”(即崑曲)之爭,山西民間賽戲之風也盛行開來,大村鎮往往同時邀兩個戲班演出,唱“對台戲”。1980年普查显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大戲
  山西地方劇種中的“大戲”即人稱“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梆子戲的曲體結構是首創的“兩句式”“板腔體”劇種。蒲劇又稱蒲州梆子,因起源於蒲州(今永濟)而得名,形成於明末,盛行於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劇目多達1000餘個;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後,隨着晉中區域經濟的繁榮,中路梆子名氣愈益響亮,以“晉劇”稱名於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規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喜聞鄉音,使蒲劇在晉北逐漸流傳開來,受到蒲劇流傳的影響,晉北發生了聲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黨梆子起源於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晉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小戲
  上黨落子和晉南眉戶是小劇種中的大劇。受宗教文化影響,山西有晉北道情、洪洞道情、臨縣道情戲、永濟道情戲等道情戲;山西各地的秧歌戲有16種;“碗碗腔”劇種代表為“曲沃碗碗腔”、“孝義碗碗腔”;其他小戲有二人台、小花戲、繁峙蹦蹦、耍孩兒、鳳台小戲、蛤蟆翁、拉活戲、跳戲、河東線腔、上黨皮簧等。

  您可能也喜歡:
  【都會文化】湖南文化知識大全
  【都會文化】黑龍江文化知識大全
  【都會文化】福建特色文化知識大全
  【都會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城市文化】江蘇文化特色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