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地方色彩濃郁的民間曲藝--祁陽小調

充滿淳樸的重慶“泥土味”-梁山燈戲

  祁陽小調是衍生併流佈於湖南祁陽的一個民間曲藝,也是永州北部的祁陽普遍撒播着一種民間小曲。這種民間小曲經由長時間的演變和生長,也逐步的形成了有詞有曲的小調。那麼,人人對於這種地方色彩濃郁的民間曲藝是否領會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都會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謎底吧!

祁陽小調

  祁陽小調的曲體結構
  祁陽小調的曲體結構有單曲體與不完整的聯曲體結構兩類,單曲體即用一個曲牌,頻頻演唱各段唱詞來敘述故事,一個曲牌名稱即為一首祁陽小調名稱。單曲體中有上下兩句對稱的結構,也有短小方整形的四個樂句為一段的曲體結構。曲調雖然短小,藝人們運用擴充,加花,轉變重複及潤腔,加說白等多種技法,使你唱而不倦,聽而不厭;另一種是不完整的聯曲體結構,這是一種既非單曲牌,又非多曲牌的聯綴,即以一首曲牌為主,加入多個曲牌或段子組成,本申報質料“曲調選”中《兄妹生產》就是由《出門調》、《討學錢》、《玉石川》等三個單曲聯綴而成。

  祁陽小調的三種演唱形式
  1、祁陽小調的演唱形式,較多的是一女演唱,一男伴奏的對唱形式。即女的手拿碟子站立,男的坐着拉二胡,二人對唱,動作幅度不大,重在二人的面部神色。如1956年祁陽藝人朱敦祥、朱美秀進京加入天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併入中南海演出的祁陽小調《五更留郎》就是用這種形式演唱的,深受群眾迎接。

惟妙惟肖的翼城花鼓藝術文化

  2、第二種演唱形式是一男手拿花扇、一女手拿小手絹,二人邊唱邊舞的對唱形式,有時男的下樁半蹲,圍着女的邊唱邊打圈,活躍有趣。

  3、第三種演唱形式是坐唱,用小型的絲弦樂隊伴奏,演唱者坐於樂隊前面演唱,這種形式多以演唱祁陽絲弦小調。1956年祁陽80歲藝人楊梅生,加入湖南省農村文藝匯演演出了祁陽小調《鬧五更》榮獲了優異演出獎。

  4、第四種演唱形式是演出唱,這種形式是七十年月後生長成的,一樣平常由8-12人演出,集唱、說、數一起,形式生動活躍,1976年和1995年兩次進京演出的祁陽小調《光腳歌》和《夜宵歌》就是用演出唱這種形式演唱的,很受群眾迎接。

  祁陽小調為天下優異曲藝品種之一,現在已被《中國曲藝志——湖南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南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音樂詞典》等科研項目收入。同時,由於祁陽小調類似於長沙花鼓戲,不僅地方色彩濃郁,而且最貼近於國民生涯,以是,新中國確立以來,藝人們在傳承祁陽小調的條件下,吸收祁陽小調的素材,新編了許多新的祁陽小調曲目,這為服務現實生涯,生長湖南文化都施展了十分起勁的作用。

  您可能也喜歡:
  在傳承中生長的文化“北京曲劇”
  楊柳青剪紙,一朵民間的藝術奇葩
  上海文化典型的代表“滬劇”
  鑼鼓書文化:漢族曲藝的優異代表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馬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