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
河曲二人台實在就是源自於河曲,撒播於晉北等地,傳統劇目也許是一百二十個左右,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它的角色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兩人。那麼,人人對於這種山西的河區二人台有若干領會呢?
接下來,就讓我么一起從都會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河曲二人台的特色
河曲二人台在演出程式上屬於“兩小”戲。角色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兩人,演出生動活躍,唱腔瀟洒曠達,委婉流通,深為寬大群眾喜聞樂見。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生長起來;河曲二人台的音樂分腔和牌曲兩部門。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生長到現代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門,基本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此外還吸收、借鑒了古牌曲、民間吹奏樂等,使其越來越厚實。演奏和伴奏時,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塊瓦等樂器。音樂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晴朗等特點。
中國民間四大名綉之一“粵綉”
河曲二人台的經典曲目——《走西口》
《走西口》創作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大旱災后,太春和玉蓮這對新婚配偶,為生計所迫,忍痛星散時的無限悲苦。整齣戲沒有龐大的故事情節,不是以故事誘人,而是以細節齣戲,以真情緒人。新婚不久的太春出去借糧,沒有借上,就與同伴相約遠出西口營生。當他不得不把啟程的新聞告訴妻子孫玉蓮時,整齣戲的情節推向了熱潮,通過人物的對話,表達了伉儷情深意濃、戀戀不舍的心情。丈夫去口外營生,妻子多方吩咐,一方語重心長、一方聲聲響應,對話是那樣娓娓悅耳,情誼綿長。通過人物的語言,深刻地刻劃了人物的性格特徵。
現在,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的河曲、保德已是舊貌換新顏,它以怪異的地理優勢,成為晉、陝、蒙三省區的商業流通集市,昔日走西口的悲涼生涯已成為已往,然則河曲二人台這朵民間小戲的奇葩,將永遠開放在人民的心裏。
河曲二人台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鮮明的群眾性,源遠流長,耐久不衰,為祖國文藝百花圓中一朵鮮艷的奇葩。2012年10月14日,由山西省文化廳授予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人才培育基地”在河曲二人台藝術中央正式掛牌確立,這是河曲縣多年來起勁生長地域文化藝術的效果,標志著河曲民歌二人台這一藝術瑰寶將獲得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您可能也喜歡:
河南藝苑中的一朵奇葩“河洛大鼓”
河南的“天籟之音”-西坪民歌
富有民間地方戲曲特色的長沙花鼓戲
地方色彩濃郁的民間曲藝--祁陽小調
直爽親和的東北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