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福建土樓:天下文化遺產

福建的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

  永定土樓永遠是福建省一個主要旅遊勝地,去過永定土樓的遊客都能深深的感受到客家先民艱辛創業國戰傳承和發揚中華都會文化的產物,土樓是世世代代福建先民智慧的結晶。接下來小編我來詳細為人人先容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天下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源於客家,根在永定
  土樓,顧名思義,用土夯築成的樓。而這用土夯築成的樓,卻能歷千年風雨而不損,經滄桑巨變而不壞,其種種神奇,般般奇妙,着實令人心馳嚮往,仰為觀止。但要追溯土樓之淵源,首先得領會客家之淵源。

  學術界普遍以為,客家是從中原南遷的漢人,這些漢人祖居於黃河流域。客家至少履歷了五次大規模的遷徙。“五胡之亂”,引發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遷徙;唐末黃巢起義,又引發了客家先民的第二次大遷徙;宋末元初金人的入侵引發了客家先世第三次大遷徙;第四次大遷徙即在明末清初滿族人入主中原時期,史稱“移湖廣、填四川”;第五次大遷徙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客家人洪秀全嚮導的太平天堂农民起義失敗后,客家人最先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劃分遷往海南、廣西等地,甚至飄洋過海到外洋營生。據估量,現在全球客家人有一億兩千多萬,客家人普及天下各地。

昆明曲劇:雲南人民的“花燈”

  關於福建土樓的淵源有一個優美的傳說:
  明正德年間,永定湖雷余氏出了一位品貌出眾的女人。但女人小時刻孤苦凄切。一場災難,怙恃雙亡,留下姐弟兩人,割草放牧,相依為命。16歲時,遇上天子選妃,那裡的民間國民多為南遷皇親國戚之後裔,深知宮闈之苦,誰也舍不得將自己的女兒送去。而仙顏出眾的余氏女人因無錢買通族人而被舉入宮。入宮即被選為貴妃,其親弟自然成了國舅爺。過了幾年,貴妃想念弟弟,皇上降旨召國舅爺入宮。誰料只管國舅爺對錦衣玉食十分知足,但事實久居山野,對宮中的繁文縟節甚為不慣,對宮中的絲竹管弦也不感興趣,遂告辭回籍。

  永定客家土樓源遠流長。永定縣境內現存23000多座土樓,其中有代表性的28000多座,占福建土樓的70%,建於清朝以前的有8000多座。它發生於公元8世紀(唐朝)以前,公元13世紀(元代)以後已相當普遍,公元十四世紀(明代)以後進入成熟期。現存最古老的土樓馥馨樓,建於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公元16世紀後期至19世紀(明、清時期),煙業的興旺奠基了永定客家土樓大量的製作而臻於系統成熟的經濟基礎,往後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修建工藝爐火純青。

  承載着厚重的客家文化的永定客家土樓,其發生、生長與客家民系的源流生長息息相關。客家人在閩粵贛邊區開基之地,險些是人煙希罕的偏僻山區,一方面,民情習慣保留了單純的中原儒家風範,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土着民族的文化,因而使他們成為中華民族人人庭中在文化上有別於其他民族和漢民族其他民系的一個支系。永定客家土樓就是這種文化心理投影到現實生涯中的一個典型事例客家人在五次大遷徙歷程中形成的聚族而居、崇文重教、敦親睦族、重視風水等理念在永定客家土樓的修建結構中都有顯著的體現。

  你可能也會喜歡:
  廣東大戲文化的“活化石”-粵劇
  黑龍江古樸、細膩的藝術:海倫剪紙
  民族的文化奇葩-古漁雁民間故事
  南戲的“活化石”-正字戲

永春紙織畫的溯源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