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懷念的老北京衚衕文化
春節是中國人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它象徵著團結、團圓、親情,春節一直被人們寄託着新的一年新的希望,隨着時代改變,有的地方的春節已不再像已往那麼傳統了,而老北京則一直保留着傳統春節的習慣。本期的北京文化為您帶來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習慣。
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陰曆的正月月朔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流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月朔正式命名為春節。
傳說在西周的時期,泛起了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流動,在新舊歲時交替間,平民國民都要在家中生火燒暖屋子和炕頭,用煙熏走老鼠,全家人團圓在一起殺雞宰羊,祝酒共賀。到了漢代,春節的祝賀禮儀有了正式的儀式。在除夕之夜,民眾要舉行一種擊鼓驅鬼除瘟的舞蹈儀式。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記憶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年俗流動內容也逐漸變得加倍厚實多彩。就北京區域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蒜),就最先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最先,北京人加倍忙活了,要祭灶,掃屋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最先過大年。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着貼在門裡、衣櫃、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貼對聯也有許多考究,一樣平常國民家貼紅色對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對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后蜀。聽說昔時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仰面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已往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考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餅、花糕的面鮮,成堂的水果、成堂的乾果、花糕巨細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欠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現實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你可能也喜歡:
茶馬古道上的藝術曲調:芒康弦子舞
充滿“土壤味”的劇種:廣西彩調
獨具特色的桂南採茶戲-貴賢採茶戲
剛柔並濟的民間藝術“桂劇”
令人難忘的北京的老字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