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景物勝景:廈門鼓浪嶼文化

天津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大沽龍燈”

  “去廈門不去鼓浪嶼,即是沒去過廈門。”廈門作為海內著名的旅遊都會,更因怡人的天氣和優美的景物勝景成為必去的旅遊勝地之一。而廈門鼓浪嶼更是必去的景點之一。那麼你想知道鼓浪嶼的文化來源嗎?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廈門文化吧!

景物勝景:廈門鼓浪嶼文化

  鼓浪嶼(英文:Kulangsu)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窟窿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織,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島上岩石崢嶸,挺秀雄秀,因長年受海浪扑打,形成許多幽谷和峭崖,沙灘、礁石、峭壁、岩峰。

  原鼓浪嶼區后被取消行政區併入思明統領,由於歷史緣故原由,中外氣概各異的修建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搜集、保留,有“萬國修建博覽”之稱。此島照樣音樂的沃土,人才輩出,鋼琴擁有密度居天下之冠,又得雋譽“鋼琴之島”、“音樂之鄉”。

  鼓浪嶼的開拓和生長
  鼓浪嶼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泛起。唐中恭弘=叶 恭弘(公元8世紀前後)以後,來自中原的陳、薛等家族先後遷居島上開發與生產,該島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宋、元時期,島上人煙漸繁,閩國龍啟年間時置同安縣,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島上設立“嘉禾千戶所”。元代後期,泉州泛起亦思法杭兵亂。泉州口岸逐漸衰敗,明初海禁,加之倭寇戰亂影響,泉州港逐漸衰落,清代興泉永道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開放廈門口岸和台灣的對渡,廈門口岸繁榮。

  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963年,宋名義改清源軍為平水師,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水師。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水師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水師為泉州。宋屬平水師、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樂成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統領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同屬於福建省。

獨具魅力的重慶梁平年畫

  民國元年(1912年),興泉永道更名南路道,民國3年更名廈門道,統領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1912年,析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和大、小金門等島嶼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確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分出金門、巨細嶝設金門縣。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確立,旋改稀奇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翌年1月“閩變”失敗后,廈門稀奇市政府和興泉省取消,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取消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陷落,同安縣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最先,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舉行州里並編。

  1949年9月初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統領泉州、莆田、廈門,后改隸於廈門市至今。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建,攻入廈門,后金門戰爭、金門炮戰,參見金門戰爭、金門炮戰等相關文章和詞條,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揭曉了《住手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劃上了句號。

  由於有關文物、文獻資料不足,宋、元以前鼓浪嶼的歷史已不能考。由於鼓浪嶼周圍的輪廓靠近圓形,因此民間相傳宋、元時期其地名為“圓沙洲”、“圓洲仔”。今之燕尾山在本世紀的輿圖上曾被稱為“洲仔尾山”,可以作為鼓浪嶼古地名的一個考證憑證。

  可能你也喜歡:
  別具風景的長白山放山習俗
  東北大鼓:坑頭上的藝術文化
  獨具魅力的黑龍江方正剪紙藝術
  獨具特色唱腔的吉林黃龍戲文化

上海本土藝術文化:浦東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