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獨具魅力的重慶梁平年畫

上海本土藝術文化:浦東說書

  梁平年畫是民間美術梁平的“三絕”之一,“三絕”其中還包羅竹簾和燈戲,是重慶人民為了慶祝新年佳節而繪製的一種繪畫藝術。它也成為了中國的民間特色之一,十分具有歷史價值,那麼想領會它的文化內蘊嗎?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重慶文化吧!

獨具魅力的重慶梁平年畫

  梁平年畫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屬於套色木刻版畫。起源於明末,號稱“四川三大年畫”(綿竹、梁平、夾江)之一。與梁平竹簾、梁山燈戲並稱“梁平三絕”,曾被譽為川東奇葩,2000年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2006年被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梁平年畫是套色木刻版畫,號稱“四川三大年畫”(綿竹、梁平、夾江)之一。梁平年畫显示手法浪漫,畫面豐滿精練,造型古樸粗獷,神志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以驅邪納福、喜慶祥瑞、歷史故事等為題材,作為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梁平竹簾、梁山燈戲並稱“梁平三絕”,曾被譽為川東奇葩,2000年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2006年被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溯源
  梁平年畫起源於清初。清代,梁平木版年畫便已“馳名京省處”,脫銷東南亞。20世紀三四十年月,又被蘇聯、美國和法國等地的博物館珍藏,由此蜚聲中外。20世紀末,《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三峽民間藝術》和《民間年畫》等大型畫冊中都收錄了傳統的梁平木版年畫。

  “閑披屏市諸先生,官綠榜黃色色新,更有馳名京省處,鈎金水甲土門神。”這首竹枝詞,說的就是梁平年畫在清朝盛極一時的盛況。民國初年,梁平縣有30餘家作坊,從業職員數百人。年畫由單色生長到多版彩色套印,並在此基礎上施以手工彩繪,工藝由簡樸到龐大,品種不停厚實,成為天下著名的年畫產地之一。

  1913年到1934年,梁平年畫進入壯盛時期,每年生產數百萬幅,除知足當地农民的年貨需求外,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隨着歷史的變化,梁平年畫逐漸衰落,手事情坊也在1958年就先後停產了。

柔美的河北井陘拉花文化

  早在明清時代,該縣的屏錦和袁驛兩大場鎮就擁有二三十家年畫手事情坊,各佔兩場鎮街道的一半,稱為“半截刷房街”,長年生產差異規格的年畫。1913年到1934年是梁平年畫的壯盛時期,每年生產數百萬幅,除知足當地农民的年貨需求外,還行使水陸交通之便,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據《梁平縣誌》紀錄:在清康熙年間就已在宜昌、沙市、漢口均設有分庄。梁平年畫在歷史上有過“黃金時代”,但抗日時期,由於戰亂銷售量一度蕭條。

  民國初年,梁平年畫已經行銷川、陝、鄂、豫、湘、滇、黔數省以及東南亞一帶,那時漢口的年畫經紀人還把它郵寄到了德國。抗日時期,美國盟軍在梁平修建飛機場,梁平年畫又被施工者和航行員帶往蘇、美、法人士敬慕艷羡不已,爭相珍藏。

  構圖
  梁平年畫構圖豐滿精練,疏與密、虛與實、靜與動對稱謂應。有的門神畫,在兩側下角通常隨便增添一至五個小孩,整個畫面顯得穩重平衡。“英雄無項,玉人無肩,文人如釘,武夫如弓”。梁平年畫人物造型古雅雍容,神志生動。尤其是門神畫人物,只管強調頭部突出五官、縮短下肢,全身僅三四個頭長。

  畫師在給人物開像時,五官的造型另具匠心;將兩個黑眼珠的中距離拉得很近,似“對對眼”,但兩目對視卻炯炯有神,使人物形象格外威武;再者,在人物的五官,如眉或眼的上緣,鬢髮的內側部位,均以手繪大筆觸墨玄色塊,同時又在二者的下緣或外側,勾出數根平行墨線。這種粗細、疏密犬牙交織的線、面組合,形成了一種具有立體感的中央色調,對比強烈,富有鮮明的節奏韻律。

  民間匠師在處置鼻子時,多以一特製的上小下大有如木杵的鼻子輪廓線板,印墨線於面部中央,然後以此為準,逐一畫出五官來,之後,在兩頰下部抹上兩道紅色。這是梁平木版年畫獨具的藝術特色。通常,民間藝人在面部套印肉色或白粉后,於將干未乾之際,用筆塗抹兩道紅色,或爽性以指代筆,蘸以赭紅再蘸少許白酒,迅速抹之。

  這樣,臉部的整個畫面色彩在強烈對比中仍然能鮮明地跳出來。稀奇是門神畫中,神靈的威嚴形象被很好的逗趣化、生涯化了,喜慶祥和氣氛頓增。梁平年畫臉部的仔細描繪和橢圓腮紅處置的生動活躍,與木版印刷的規整形成對比,機智詼諧、妙趣橫生,在中國民間年畫中獨樹一幟。

  可能你也喜歡:
  令人難忘的北京的老字號文化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影象
  令人眷念的老北京衚衕文化
  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習慣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京東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