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美的河北井陘拉花文化
上海的內陸文化多種多樣,繁冗龐大。眾所周知戲曲是全民性本土性的民眾文化,浦東說書是上海戲曲文化典型之一,不僅傳承了上海戲劇的特點,還展示了自己的特色。那麼,想領會浦東說書的文化起源嗎?就和小編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浦東說書是上海市的漢族說唱藝術。起源於黃浦江以東包羅川沙、南匯、奉賢在內的“浦東”。主要漫衍於川沙、南匯、奉賢、金山以及松江、青浦等市郊全境;除在上海老城廂演出外,也曾撒播到浙江平湖、嘉興等地。浦東說書又稱滬書、农民書,因單手擊打鈸子又稱鈸子書、唱單片和敲刮子,是上海僅次於“滑稽”的大麴種,為極具鄉土特色的漢族傳統曲藝。
藝術特色
浦東說書最初就是與宣傳釋教的因果教義有關,那些生涯在浦東的唱導法師手敲小鈸,連繫了浦東語言語音語調,自擊自說唱,又吸收了浦東的山歌、田歌、鹽歌、漁歌即興創作的旋律,再連繫出於釋教歌曲的蓮花落,逐漸釀成脫節“梵唄”的“因果調”,故浦東說書最原始稱為“說因果”或“因果書”(至今崇明和撒播到浙江平湖、嘉興等地的浦東說書仍稱“因果書”)。
歷史沿革
由於封建統治階級一直視浦東說書為粗俗,史志紀錄少少,文人亦鮮考證,起源沿革少有文字資料,但二十世紀初光緒年間的《圖畫日報》曾載有“說因果畫”,並題打油詩曰:“手敲小鈸說因果,口唱還將手勢做,多人環聽笑迷迷,只為鄉音說得真清晰。”可見浦東說書在那時已十分鬱勃。另外從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頤安主人所著石印本《滬江商業市景詞》中的紀錄,“茶寮每有說書人,夢幻泡影幻作真,一扇一甌聊佐講,偷閑爭聽味津津。”可見那時“說書”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據1936年版川沙志紀錄,清乾隆年間,高橋鎮就有浦東說書的書場了。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京東大鼓
首創人為顧秀春
憑證《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上海卷》編輯時,老藝人以師承上推,浦東說書當始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首創人為顧秀春。浦東說書由於歷史緣故原由和資料缺失,現在還不能理順師徒代代相傳的關係。但以老藝人回憶的傳人譜系來看:第二代是高足褚蘭芳,他將“說唱因果”廣傳浦東浦西,在松江領了個徒弟唐振良(第三代)又傳到松江、青浦、金山及浙江省平湖、嘉興等地。褚蘭芳傳傅炎泉(第三代),又傳吳朝榮(第四代),再傳張景山(第五代),第六代是季鳳山等一代,第七代傳至施鳳飛等“四大飛”,傳至解放前已有150多人。
大團開智社與上海永裕社
1932年滬書有兩個行會組織:一個叫“大團開智社”,設在南匯縣大團鎮;一個叫“上海永裕社”,設在川沙縣洋涇順風茶園,全稱為上海市永裕說書研究社。那時藝人佔領浦東絕大部門茶園書場,浦西南市老城廂也有演出。抗戰發作后,組織所有散夥,往後一蹶不振。1949年上海解放,確立了“上海市滬書改善協會”。上海浦東縣建制時,建上海市浦東縣滬書演出隊。1961年浦東縣建製取消時劃歸南市區,更名上海市浦江滬書隊。
“文革”后其他區域也相繼恢復曲藝整體演出滬書,恢復的上海浦江滬書隊更名為上海市春江滬書隊,1987年上海市春江滬書團全體轉業,職業演出整體就不復存在了,至今藝人大多謝世。上海市浦東縣滬書演出隊1959年收6名學員,但1961年因6名學員是農業戶口,所所有遣散。1962年浦江滬書隊又培育6名學員,可是“文化的大革命”后,滬書隊遣散,他們所有轉業。浦東說書因是地域性漢族民間藝術,往往既有師徒傳承,也是家庭傳承,另有社會傳承,早期浦東寬大農村大部門州里都可見說書人的蹤跡。人稱“浦東說書末代天子”的施春年,自幼隨父施鳳飛學藝,后以季鳳山為師,父子師承一人門下。施春年生前欲將他畢生積累的書目、履歷和史料保留下來,但隨着他的病逝人去藝絕。
可能你也喜歡:
令人難忘的北京的老字號文化
守望老北京的文化影象
令人眷念的老北京衚衕文化
老北京過春節時的習慣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