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京東大鼓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是起源於河北省的漢族說唱藝術,主要樂器,除了演唱者左手挾銅板,右手擊鼓外,伴奏樂器主要是三弦,演出全憑演員的演唱功夫和擊鼓技巧。為此京東大鼓時常被作為一種文藝匯演的演出項目,深受寬大群眾的迎接。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河北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的歷史溯源
  京東大興起源於京東三河、寶坻、香河一帶的農村。據藝人祖譜及口碑資料,早在清乾隆中恭弘=叶 恭弘.河北省南皮縣賈九堡村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一說山東人,名尚志,外號弦子李)從家鄉逃荒來京東行藝.他吸收了京東廣為盛行的漢族民歌小調“靠山調”,厚實了木板大鼓的唱腔,增添了京東鄉音,很受當地群眾迎接。

  因他的演唱考究韻味,人稱這種京東風味的木板大鼓為“小口”木板大鼓,李在行藝中收徒張百奎(河間人)、曹占奎(大城人)、李振奎(義子)、崔登奎和鄧殿奎,世稱“清門五奎”,其中以鄧殿奎(一說鄧連奎)最為著名。

河北漢族地方戲之一的哈哈腔

  鄧殿奎,殿奎系拜師學藝后之藝名,香河縣劉宋鎮人,后遷居馬廠,生卒年不詳,世傳1754年在世。相傳他有“三鋼”,即鋼性子、鋼嗓子和鋼板。他喜歡唱民歌,尤愛唱《放鷂子》。鄧繼續乃師的締造精神,改造木板大鼓“小口”派唱法,將一板一眼的單一板式改為“慢板”、“平板”、“垛板”等多種演唱板式。

  並吸收了京劇西皮“快板”唱腔,用在《華容道》、《古城會》等段子的末端處演唱,名之為“二簧柳兒”(京劇在河北稱二簧)。他演唱“二簧柳兒”時,仍用木板擊節,而在演唱其它板式唱腔時,則用鋼(鐵)板替換木板擊節,這些改造獲得師父讚賞及聽眾首肯,新腔很快盛行開來。這種新腔在北京演唱時,因是京東鄉音,故被京城人稱做京東怯大鼓。

  京東大鼓的演出方式
  京東大鼓的演出形式,最初為木板擊節,后改為鐵片、銅板。演唱者右手擊書鼓,左手擊板站立演唱;弦師彈大三弦伴奏。后又加入揚琴伴奏。三弦伴奏及三弦加揚琴伴奏兩種形式並存。唱腔京東大鼓演出為板腔體,常用板式有頭板、二板、快板和鎖板。

  京東大鼓的演唱形式與鐵片大鼓、單琴大鼓基真相同。已往,在撂地說書階段,曾有一種自彈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員坐抱三弦,邊彈邊唱,其右腳踩一鼓楗擊鼓(以矮鼓架支持,置於地上),左腿上綁一“節子板”(五塊板兒),以司節奏。頗能招攬觀眾。京東大鼓唱詞的基本名堂為七字句(二、二、三),但句首常加三字頭,句中也常嵌字、詞及短語,句尾常加“哪”、“啊”等虛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組成,一樣平常為數十句唱詞。

  你可能也喜歡:
  台灣土生土長的劇中“歌仔戲”
  中國傳統鐫刻身手:福建惠安石雕文化
  中國四台甫綉之湖南湘繡文化
  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耍孩兒

人們喜聞樂見的劇種“河北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