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

河北漢族地方戲之一的哈哈腔

  天津不光是我國的經濟文化中央,同樣它也是我國藝術文化中央。天津文化中包羅着許多特色的當地民間曲藝,接下來小編我將為人人先容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小編我將從它的藝術特色和傳承意義兩點出發。

最具天津特色的民間曲藝:天津時調

  藝術特色
  天津時調是天津土生土長的一種曲種。其原名叫“時調”,源於下層社會盛行的民歌、小調。若有來自手工業者自編自唱的“靠山調”;有來自於青樓妓院的“鴛鴦調”(俗稱“窯調”);有膠皮車(人力車)的車夫們,在勞累之餘,坐在自己的車簸箕上哼唱的一種“膠皮調”和來自民間生涯的“拉哈調”等。靠山調,約莫發生於清同治末年或光緒初年,緔鞋作坊里的工匠每當日落時,坐着小馬扎(用木條或木棍交織組成支架,坐處用帆布帶綳扎而成),背靠房山自編自唱的一種曲調。

  內容多是抒發心裏的感傷與憂悶。這種小調,被人們稱之為“靠山調”。后經演唱者不停完善,締造出新的曲牌,如“悲秋調”、“解憂調”、“怯五更調”、“小五更調”、“橫豎對花調”等,這種所謂“九腔十八調”,成為“靠山調”的基本調式。拉哈調(“拉哈”為天津土語,指作事不認真),是由盛行在河北和天津一帶的民歌小調“糊塗調”、“撒大潑”等演變而成。此調的旋律以天津方言為基礎。

人們喜聞樂見的劇種“河北評劇”

  因字行腔、拍節也是一板一眼,常以對唱的形式泛起。像《要婆婆》、《要女婿》等都是傳統的名唱段。這些小調先後撒播到妓院,經由青樓妓女們的哼唱,又被稱之為“窯調”。厥後經由文人和歌妓們的改編刷新,形成了時調。

  時調在詞句、腔協調板式等方面都與其他曲種有別。它在詞句上,全篇最多不外五六十句,甚至只二三十句,就能把整個內容表達出來;唱腔上,周而復始地頻頻唱定型的曲譜;板式上,只有慢板、二六和快板三種。詞句的紀律是四句為一番,每番第三或第四句後面加一襯腔,即“哎哎喲”。唱詞有七字句或五字名,可以加“三字頭”或襯字,句尾多押平聲,以陽平為及格(因天津話多為陽平)人這種格調多用於靠山調。

  時調的“數子”不分頭尾,都可用五言句,且也不限於四句為一番。可憑證情節分成幾段。拉哈調則不受句、番數的約束。在節奏方面,靠山調是慢板,數子是快板,拉哈調是二六板。在演唱上,靠山調是唱,數子是說,拉哈調是半唱半說。總之,天津時調的腔調豁達,演唱時爽朗兇惡,不拘謹滯澀,很能表達天津人的性格和情緒。

  傳承意義
  天津時調最初主要盛行於天津底層市民群集的南市、河東隧道外、紅橋區鳥市、和平區等處的曲藝演進場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月逐漸衰落。新中國確立后,對“靠山調”等舉行樂成改造,使之成為主要的演唱曲調,並創作出許多精品節目。“文革”前期天津時調又一度陷入危急,改造開放后重獲生氣,日趨振興,一些傳統曲調、曲目恢復上演。但近年來天津時調生長又面臨嚴重的磨練,泛起了某種水平上的生計危急,亟待扶持和搶救。

  你可能也會喜歡:
  昆明曲劇:雲南人民的“花燈”
  福建的文化遺產,你知道若干?
  福建土樓:天下文化遺產
  氣概迥異的台灣南管與北管

“多才多藝”的廈門功夫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