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廈門歌仔戲文化
眾所周知,南音不僅在閩南區域撒播甚廣,甚至還流傳到華僑眾多的東南亞區域,甚至有外國專家學者稱之為“東方古典藝術的珍品”。那麼,你想知道南音的起源嗎?想知道它是若何傳承的嗎?那就跟小編一起看看廈門文化吧!
一、起源
福建南音是曲藝的一種,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福建南音至今保持這一遺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與敦煌壁畫中的伎樂圖一樣。南曲主要盛行於泉州市、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台灣及南洋群島華僑棲身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盛行於福建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棲身區域。
(1)據文獻紀錄: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帶去了唐代“大麴”流傳於民間。大麴與當地民間音樂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從而發生了另具匠心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樂器琵琶的演奏姿勢是斜抱着彈奏。所用筒簫嚴酷劃定為一尺八寸。這兩件樂器的演奏姿勢與形制與唐舊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稱有不少與唐代大麴、法曲的曲牌名稱相同。如《摩訶兜勒》《子夜歌》、《清平樂》、《梁州曲》、《婆羅門》等。
廈門戲曲音樂的一朵奇葩“高甲戲”
(4)宋代“南戲”五台甫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和《琵琶記》,南曲也演唱這些劇目。
南曲在民間撒播,有賴於社團組織的傳承和流傳。清代以來在泉州、廈門和晉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團確立,並有專業的西席傳藝。開國以來,確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會。還確立了專業的南曲音樂團。
植根於閩南大地的南音,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它典雅優美、情韻深沉,千百來普遍撒播於閩南語系區域,並遠播港澳台和東亞采一帶。研究南音音樂,不僅可以充實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而且對於促進海峽兩岸及福建與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都將起着不能低估的作用。筆者以為若能借鑒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美學等多學科的方式,信託對福建南音本世紀的生長及其所體現的美學頭腦舉行綜合探討能起到基礎性的推動作用。
可能你也喜歡:
永春紙織畫的溯源及文化
昆明曲劇:雲南人民的“花燈”
福建的文化遺產,你知道若干?
福建土樓:天下文化遺產
唱腔獨特的河北絲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