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山歌劇:上海曲藝文化的代表
中國的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更是傳承了種種民族文化,而絲竹則是漢族傳統民族樂器和竹制管樂器的統稱,而江南絲竹則盛行在以江南著稱的江蘇及浙江一帶。那麼,你想領會江南絲竹是怎麼來的嗎?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中國漢族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盛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區域獲得較大的生長,相繼確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國樂研究社”等組織。經常演奏的曲目有《歡欣歌》、《雲慶》、《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號稱“八台甫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鴿飛》、《高山》、《流水》、《疊層樓》等樂曲也較盛行。江南絲竹的樂隊體例一樣平常為7~8人,少則3~5人。江南絲竹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江南絲竹的音樂結構主要有板式轉變和曲牌聯綴兩種類型,以板式轉變手法最有特點。它往往以1個曲牌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減字的手法生長為幾首自力樂曲。如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演變為5支樂曲,習稱“五代同堂”。它演變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簡到繁。
第1曲《老六板》,流水板,旋律簡樸;第2曲《快六板》,流水板,旋律生動明快;第3曲《中六板》,一板一眼,旋律輕快,較為平穩;第4曲《中花六板》,一板三眼,旋律流通,速率適中,在5曲中為最著名者;第5曲《慢六板》,一板七眼,旋律典雅徐緩。這5支樂曲既可劃分自力演奏,亦可按演奏程序相反的偏向,如從第5曲《慢六板》最先,由慢到快,由繁到簡地依次聯綴演奏。
江南絲竹旋律抒情優美,氣概清新流通。笛子演奏注重氣息的運用,高音悠揚清遠,低音蘊藉委婉,音色醇厚圓潤,常用打音、倚音、贈音、震音、顫音等技巧潤飾旋律。二胡弓法豐滿柔和,力度轉變細膩,左手習用透音、帶音、左側音和勾音,尤以種種滑音技法,組成江南絲竹細膩秀氣、明快健朗的個性。盛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的器樂曲,樂隊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為主,以是稱為絲竹樂,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盛行於民間。
上海曲藝的“後起之秀”滑稽戲
絲竹音樂
江南絲竹是千燈異常盛行的器樂合奏形式,其首創人陶峴就是千燈人。每逢婚喪節慶,千燈人都要用此或增添喜慶氣氛,或致以對親人的哀思。江南絲竹以絲弦樂器和竹管樂器為基本體例,其中有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笛、笙、簫等,尚有一些襲擊樂器如鼓、板等。體例少則二、三人,多則七、八人。合奏時,每件樂器既富鮮明個性又相互協調,手法常用加花變奏。氣概優雅華美,曲調流通委婉。反映出江南人勤勞樸素,仔細蘊藉的性格特色。千燈的絲竹隊異常普遍。民間有眾多絲竹班,服務於婚喪節慶。鎮上組織了秦峰絲竹隊,設有排演室、樂器陳列室等,12名成員主要來自文廣站、學校等企事業單元,天天在絲竹館內為遊客舉行演出。
江南絲竹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而得名。在這些區域的都會和農村都很盛行絲竹樂,但氣概完全差異。都會絲竹樂氣概典雅華美,加花較多,撒播很廣;而農村則常用鑼鼓,氣氛熱烈,氣概簡樸。
音樂特徵
江南絲竹的最大特點就是演奏氣概精緻,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而又相互協調,支聲性復調織體寫法很有特點。樂曲多來自於漢族民間婚喪喜慶和廟會流動的習慣音樂,有的是耐久撒播於漢族民間的古典曲牌。
藝術魅力
江南絲竹傳統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施展等手法,並逐步形成"小、細、輕、雅"的氣概特色。這種技法和氣概包羅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忍讓、協調創新等深刻的社會文化內在。絲竹樂來自民間,植根民間,簡捷易行,相宜推廣,有主要的民俗文化價值。江南絲竹曲目厚實,傳統樂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雲慶》等。聶耳曾改《倒八板》為《金蛇狂舞》,很快風靡天下;劉天華改編創作的《變體新水令》也早已成為樂壇名曲,在天下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能你也喜歡:
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廈門南音
另具匠心的廈門中秋節的習俗
獨具特色的廈門端午節龍舟賽
“多才多藝”的廈門功夫茶文化
上海民間的傳奇藝術:松江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