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曲藝的“後起之秀”滑稽戲
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多數市,它作為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央也是我國主要的對外經濟都會之一,上海從古至今就一直是主要的憑證地,自然民間故事不能少。而民間撒播的歌劇更是數不勝數,那麼,你想領會上海戲曲之一的奉賢山歌劇嗎?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奉賢山歌劇是由盛行於民間的山歌生長演變而成的上海本土新興的漢族戲曲劇種,是繼滬劇、滑稽戲之後起源於上海本土的第三大劇種,被戲稱為“上海的獨養女”。它主要盛行於奉賢、金山、南匯三個縣區。
這個劇種是在奉賢民間山歌小調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上世紀50年月以前,奉賢和周邊鄉下異常盛行唱山歌,而且形成東鄉山歌和西鄉山歌兩大系統,很受老國民的迎接。奉賢山歌,源遠流長。在清末民初,全縣各地甚為盛行。山歌的開山祖是漢代張良。“山歌”亦稱“車歌”(意為“踏車山歌”),叫“免心焦”。山歌手興趣致,拼檔搭配,不僅勞動時唱能解悶,在夏夜納涼時唱以自娛,群眾基礎甚為深摯。
形成生長
清末民初時期,散居在奉賢各地的山歌能手自覺組織起來、確立了帶有一定職業色彩、有角色分工的民間文藝小團隊—“山歌班”,用清唱的的山歌為當地農家的哭喪嫁娶添彩助興,成為現代山歌劇團的最早稚形。
20世紀五十年月,奉賢各個公社紛紛確立了“农民業餘宣傳隊”,在農閑時排演有角色分工、有伴奏的山歌,在村頭場角四處宣傳,逐漸形成了一種吳語區域所特有的、具有濃鬱江南水鄉氣概的曲牌。
奉賢山歌劇1956年奉賢縣文工團確立,其成員多數是各公社文藝宣傳隊的主幹,1961年他們排演了第一部奉賢山歌劇小戲《梅娘與桃郎》,在上海演出后引起了驚動。
1962年4月,奉賢文工團正式改建成為奉賢山歌劇團,山歌劇成為板腔系統齊全、小調曲牌厚實、深受奉賢人民喜歡的上海本土新劇種。
上海民間的傳奇藝術:松江畫派
山歌劇團確立以後先後創作、改編、移植演出了山歌劇《搭船》、奉賢山歌劇《摸花轎》、《江姐》等四十多部戲。1966年受文化的大革命影響,山歌劇停演。
1978年重新組建奉賢山歌劇團,並先後排演了《春草闖堂》等十幾部戲。同年,山歌劇團更名為奉賢滬劇團,山歌劇又一度停演。
2003年,依託鎮暮年大學辦起了山歌劇唱腔培訓班。在這基礎上2005年排演了七場山歌劇《江姐》,深受群眾的迎接。
2005年南橋鎮文廣中央創作了《翠竹情深》,2006年創作了《夜訪》等山歌劇小戲;這兩部小戲在創作上音樂設計、導演手法都有一定的創新生長。
奉賢山歌劇奉賢山歌劇至今已有五代傳人,奉賢山歌劇薪火相傳、蓬勃生長,显示出了勃勃生氣。2005年創作的山歌劇小戲《夜訪》在上海“洋山頌”小品小戲創作大賽上獲得了一等獎;少年山歌劇演出唱《小鯉魚跳龍門》在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天天演山歌劇專場中閃亮上演,讓觀眾線人一新,人人驚呼“童聲唱山歌着實太美了!”但所面臨的情形是不容樂觀的,先輩老藝人相繼謝世,民間山歌班演出、演唱形式嚴重失傳,民間山歌劇曲目還需進一步挖掘整理,重視山歌劇班和山歌劇研究職員青黃不接,山歌劇演員隊伍還需繼續擴大。
戲曲分類
奉賢山歌劇奉賢山歌劇按區域分,通常稱“東鄉山歌”和“西鄉山歌”。在形式上可分大山歌和小山歌兩種。前者在西鄉盛行,後者以東鄉為主。歷史上較著名的歌手有蕭塘的韓戴根(又名小保正),南橋的唐銀山,齊賢的朱炳良(唐之傳人,1986年逝世)等。
可能你也喜歡:
惟妙惟肖的重慶綦江农民版畫
久負盛名的廈門四大修建氣概
河北曲藝的文化“奇葩”-唐劇
天津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魏記鷂子”
淺談上海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