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間的傳奇藝術:松江畫派
中國戲曲之中上海戲曲可謂是重中之重,不光種類繁多而且深入人心,例如滬劇、黃梅戲、獨角戲等等……然而你是否知道上海曲藝中的後起之秀——滑稽戲嗎?它是一種新興的漢族戲曲劇種。那麼,你想領會上海滑稽戲嗎?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上海滑稽戲是一種新興的漢族戲曲劇種。在抗日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笑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它盛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區域,受到寬大觀眾的迎接。
著名滑稽演員王無能,一人成檔,專事滑稽曲藝的演出。那時人們把這樣由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角戲”。著名的獨腳戲演員,除王無能外另有江笑笑與劉春山。江、劉二人與王無能鼎足而立,各有所長。1942年太平洋戰爭發作,一些獨角戲藝人和文明戲演員紛紛組織滑稽劇團,逐步取代漸趨祛除的文明戲,往後,滑稽戲便最先成了頗有影響的戲曲劇種。
分類
滑稽戲的劇目大致可分五類:
第一類,是憑證獨腳戲的“段子”生長和改編成的。其中《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因其頭腦性深刻,藝術性完整,已成為滑稽戲優異的傳統來保留劇目,並被搬上了銀幕。
第二類,是從文明戲移植而來。主要有《方卿見女人》、《包公捉拿落帽風》、《濟公》、等。
第三類,是解放初期,從話劇、戲曲、影戲劇本移植、改編的。移植的地方戲劇目,有《蘇州二公差》(即《煉印》)、《好好先生》(即《三家福》);憑證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幸福》、《西望長安》等;憑證話劇劇本改編的,有《小九妹》(即《蜻蜒女人》)、《萬無一失》(即《天羅地網》)等。
淺談上海名稱的由來
第四類,是憑證外國劇本改編的如《活菩薩》一劇,連演連滿一年零九個月,創自有滑稽戲以來演進場次最多的紀錄。第五類,是新創作的劇目。如《樣樣管》、《不夜的墟落》、《滿園春色》、《性命交關》、《一千零一天》等。1981年9月魯迅降生一百周年數念時,滑稽戲的《阿Q正傳》被列為上海紀念演出的重點劇目之一。
特點
滑稽戲的音樂,沿用獨腳戲的“九腔十八調”。滑稽戲的演出,是以獨腳戲、相聲等曲藝的演出為基礎,又吸收了文明戲的演出。滑稽戲演員在“說”、“唱”和形體動作等方面都有許多顯著特點:
一、優異的滑稽戲演員不只要會多種戲曲唱腔、常用漢族民間曲調或盛行歌曲,而且還要學會種種派別唱腔。
二、滑稽戲演員要口齒智慧、反映迅速,能講一口漂亮的各地方言,如上海話、寧波話、紹興話、杭州話、蘇州話、無錫話、南京話、揚州話、山東話、四川話、廣東話等,而且往往以會講混雜的方言為妙,如廣東上海話、北京四川話等。滑稽戲演員有時還憑證戲劇的需要講說英語、日語等外國語言。
三、滑稽戲的形體動作是稀奇誇張的,有時簡直誇張到謬妄的水平。
傳統曲目
《哭妙根篤爺》獨腳戲傳統曲目。王無能於20年月初創作首演。曲目取材於蘇州民間未亡人在丈夫出喪時哭喪的內容和調門。演員以第一人稱哭丈夫。全曲通過哭喪回憶伉儷昔日若何恩愛以及對丈夫暴卒的悲悼和思戀。唱詞為七字句結構,每段句首皆唱“妙根篤格好呀好親人啊”,語言形象,生涯氣息濃郁。30年月在上海頗為撒播,是王無能主要代表作。以後沿用此曲調又締造了《哭酸三三》等。抗戰時期,後人又按其模式創作《哭東北》等。現在其唱腔已成為滑稽戲與上海說唱的常用曲調之一。
《各地堂倌》獨腳戲傳統曲目。20年月初王無能創作首演。傳承者有姚慕雙、周柏春、笑嘻嘻、筱咪咪等。該曲目模擬在滬各幫飯館服務員(舊稱“堂倌”)營業時的吆喝方式。演員需有紮實的方言基本功。王無能初創時僅學少數區域,且菜名不多。后經不少演員加工、厚實、生長,現在已能吆喝本幫、甬幫、蘇錫幫、揚幫、山東幫、廣東幫等十餘種方言與百餘樣菜名。早期,在“堂會”上僅演四五種,30年月進入電台後能吆喝半小時。舞台演出時接納上手飾演堂倌,下手飾演吃客,兩人珠聯璧合成為“對子戲”。30年月王無能曾灌制唱片。姚慕雙、周柏春1988年灌成盒帶,由上海音像公司出書刊行。
可能你也喜歡:
淺談廈門名稱的由來
磚塔衚衕,北京最古老的衚衕
河北地方戲曲的奇葩:河北梆子
唱腔怪異的河北絲弦文化
重慶的四大寶物之一:榮昌摺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