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的山西飲食文化
在山西的四大戲曲文化中,蒲劇佔了一席之地。蒲劇也是山西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種,它的歷史悠久,蒲劇的臉譜是天下著名的,它的流星地一樣平常在山西南部。你對於山西的蒲劇領會若干呢?下面的山西文化為您帶來更多的蒲劇信息,一起來看看吧。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陝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陝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
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盛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門區域。蒲州地處黃河中游,其大慶關渡口毗連山西、陝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興隆,經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生長、交流締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裏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流動的主要基地,故素有“戲曲之鄉”之稱。
別具湖光山色的山西孝義碗碗腔文化
臨汾區域有許多古代戲劇流動遺迹,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廟戲台、東羊戲台和王曲元代戲台等,造型真切,神色厚實,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實,晉南區域戲劇流動歷史悠久。蒲劇唱腔高昂,質樸曠達,長於显示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一說胚胎於晉南和陝西東部民間的鑼鼓雜戲(陝西稱“跳戲”);一說為北曲遺響,同山、陝民歌小曲、典藝連繫的“弦索調”,至明中恭弘=叶 恭弘受青陽腔(清戲)影響后演變而成。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陝州(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急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相互隔河相望﹐耐久以來有着經濟﹑文化的親熱來往﹐其習慣習慣﹑語音﹑方言也大要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盛行。孔尚任於康熙四十六年所作《平陽竹枝詞·亂彈詞》可為證。那時的平陽亂彈演技已有相當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欣賞。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異常精彩,受到孔尚任的欣賞。康熙至乾隆時,北京觀眾也稱蒲劇為“西調”、“西秦腔”、“勾腔”。咸豐、同治后,又多以“山梆子”稱之(見清吳長元《燕蘭小譜》、近人王芷章《腔調考源》)。所謂“山陝梆子”,那時泛指山西晉南的蒲州梆子和陝西的同州梆子。兩地僅一河之隔,語言相近,習慣習慣相同,又有大慶親渡口毗連一體,藝人相互搭班演出,向來無藝界。乾隆年間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鬚生郭寶臣和白長壽合演《鞭打蘆花》。故京﹑津﹑直隸(河北)一直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另有過配合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履歷。
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主要的作用。厥後兩個劇種始逐漸分道生長。劃分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天雖各有差異生長轉變﹐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蒲劇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個,題材上至遠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氣概多樣。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等,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口岸驛》,現代戲有《小二黑娶親》等。其中《竇娥冤》已攝製成影片。
抗戰時期﹐部門蒲劇藝人群集在陝北延安南區互助社組成蒲劇班﹐曾演出《正氣圖》等。解放戰爭時期﹐太岳區的翼城解放劇團曾演泛起代戲《赤恭弘=叶 恭弘河》等。在西安有晉風社﹑唐風社。此外﹐在晉南也有班社堅持演出流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後﹐蒲劇獲得迅速生長﹐晉南﹑豫西﹑陝北等地相繼確立的蒲劇團共有40多個。其中以山西晉南蒲劇院(今臨汾區域蒲劇院和運城區域蒲劇團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員有王秀蘭(小旦)﹑閻逢春(鬚生)﹑張慶奎(鬚生)﹑楊虎山(二凈)﹑筱月來(小生)﹐主要樂師有車林娃(鼓板)﹑車太娃(板胡)等。又有編劇﹑導演﹑音樂﹑舞美事情者配合加入藝術創作和刷新事情。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周仁獻嫂》﹑《販馬》﹑《殺驛》﹑《出棠邑》﹑《破洪州》﹑《少西嶽》﹑《麟骨床》﹐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口岸驛》,現代戲有《小二黑娶親》等。其中《竇娥冤》已攝製成影片。想撒播在山西晉南。
你可能也喜歡:
山西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梆子
獨具山西特色的山西晉劇
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耍孩兒
【都會文化】山西文化歷史知識大全
陝西音樂史上的一顆“明珠”-紫陽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