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湖光山色的山西孝義碗碗腔文化
山西的歷史長達三千年,山西也是麵食的起源地,山西麵食有着悠久的歷史,它深刻而濃郁的文化秘聞令眾人矚目。山西也有着“雜糧王國”之稱。對於山西文化,你領會若干呢?下面的文章為你帶來另具匠心的山西飲食文化,一起來領會一下吧。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煙醬醋茶”,全是有關吃喝,雅些稱“飲食”。悠悠萬事,惟此為大,不能須臾離也。不獨凡人,賢人也是云云,有言為證:“食、色,性也。”不獨國人,老外也云云,費爾巴哈說:“心中有情,腦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位於黃河懷抱里的山西,由於自然的、社會的多種歷史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定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為文化主要組成部門的山西飲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一定特色。
各區域飲食文化是經由一定的歷史積澱,在多種綜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趙榮光教授以為:“經由漫長曆程的發生、生長、整合的不停運動,中國域內大致形成了東北飲食文化區、京津飲食文化區、黃河中游飲食文化區、黃河下游飲食文化地帶、長江中游飲食文化地帶、長江下游飲食文化區、中北飲食文化區、西北飲食文化區、西南飲食文化區、東南飲食文化區、青藏高原飲食文化區、素食文化區”。
從行政區劃分來看,山西屬於中北區域飲食文化區。山西人的飲食習慣,有着濃郁的黃土高原氣息和傳統的生涯特色,但與毗鄰的河北、陝西、內蒙、河南諸省區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怪異的區域性。
陝西音樂史上的一顆“明珠”-紫陽民歌
一、怪異的飲食形成
(1)嗜好麵食
在大多數人眼裡,山西人嗜吃麵食。事實簡直云云,誇張的說,他們每飯幾致無面不足、無饃不飽。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飲食習慣由來已久,這是在自然條件、歷史源流、相襲氣力等靠山下形成的。山西糧食作物應有盡有,品種多達數十種。北中部盛產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區域呼粘者為黍子)、梁谷、莜麥、蕎麥、稻子、豆類(有豌豆、黑豆、綠豆、大豆、黃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蠶豆等十多種)、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產小麥、玉米、穀子、稻子等。這些品種繁多的糧食,提供了厚實的食料。
通過農家婦女的慧心巧手,可以製作出數以千計的麵食來。種種造型的麵食,既適口,又誘人。許多農家,一日三餐皆以麵食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湯,粗細搭配,粗糧細作,細糧精製,烹制身手十分厚實。就是穀子盛產區的農家,以米為粥或撈飯,也要搭配拌湯、湯麵之類的麵食。湯麵中熗入油,或放蔥花,或加香椿嫩芽。這種粗茶淡飯,既能知足人們的口腹,又有濃郁的黃土高原農家氣息,使人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晉中平川區域,農家的午餐險些都以麵條、面片等麵食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壓,或撥或擦,造型各有特色。
麵條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粗有細;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軟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繚亂,似乎到了麵食的王國。林林總總的麵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澆頭、佐料,聞一聞濃香四溢,吃一吃風味別具,使人感應吃山西麵食真是一種美的享受。生涯條件好的人家,吃麵食考究一個月內不重樣;通俗農家吃雜麵(高粱面摻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摻和榆皮面都稱“雜麵”)天天也要變個名堂。北部區域的黃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區域的白面饃,無論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
固然,山西麵食為人所欣賞的還得數剔尖、拉麵、刀撥面、刀削麵,號稱“山西四台甫面”。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稀奇是在晉中平川,險些每個農家婦女都可以剔一手相當考究的剔尖。雜麵剔尖可以剔得粗細如一,是非一致;白面剔尖可長可短,可粗可細。粗者空心柔軟,細者心實滑利。拉麵,農家婦女以“小把拉麵”見長,可拉成寬和窄、圓和扁、粗與細甚至三棱等多種造型。就是這麼單一的麵食(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舊社會),在勤勞智慧的農家婦女手裡,竟變得云云多姿多味!單調繁瑣的家務通過煮、蒸、炸、烤諸手段變得詩化,優美令人折服!
你可能也喜歡:
古老的山西民間戲曲藝術:蒲劇
山西戲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
山西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梆子
獨具山西特色的山西晉劇
舉世聞名的中國十大文化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