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陝西音樂史上的一顆“明珠”-紫陽民歌

舉世聞名的中國十大文化名樓

  紫陽民歌是陝西著名的民歌,在整個漢族也有着一定的名氣。紫陽民歌也是當地勞悅耳民在勞動歷程中,締造出的藝術瑰寶。歌詞也是通俗易懂,它是帶有當地特色的民歌。紫陽民歌也厚實了中華名族的傳統音樂,也讓人加倍領會了陝西文化。下面為人人帶來紫陽民歌的更多內容。

紫陽民歌

  紫陽位於陝南中部,因玄門南派首創人紫陽真人張伯端而得名。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周南”和“召南”部門25首歌謠的撒播田主要就在包羅紫陽在內的漢水上游,紫陽民歌在朝代更迭的歷程中,隨同着人們種種生涯習俗的形成生長而逐漸成熟,於明清到達壯盛。

  明清兩代,由於戰亂和災荒,造成陝南(包羅今漢中、安康、商州三市)人口大量殞命和遷徙,以至大批田地荒蕪,經濟衰落。大批外地流民或因受災逃生;或因逃避過重的錢糧;或因人多地窄,無地可種;或因被朝廷奪去土地;自覺流入擁有大量無主荒地的陝南山區。此外,也有一些外地人因做生意先客居后入籍,或為官任滿定居,或從軍退伍落戶,而移民陝南。同時,朝廷接納有組織的移民墾荒屯田的政策,強制人稠地窄區域和南方富庶區域的大批农民遷入陝南墾荒,即歷史上着名的“湖廣填陝西”事宜。人口的大遷徙不僅促進了陝南的開發和經濟的生長,也造成了差異文化的相互融合,使陝南的民俗風情、民間文藝、方言土語等方面都打上了客民原籍地方的濃重印記。

  陝南各縣客民源流不盡相同,因之所受文化影響也不盡相同。紫陽在明清兩代移入的客民“以鄂、川、湘、皖人居多,贛、豫、閩、粵人次之。”考察今天的紫陽民歌,在與四川山水相連,四川移民對照集中的南部高山區,高亢明亮、拖腔悠長、尾音下滑,具有濃郁四川民歌特色的紫陽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隨處可聞;而擅唱小調的民間歌手卻多集中在漢江流域的漢城、煥古灘、城關鎮、洞河鎮一線。這裏交通便利,農業澆灌條件較好,商業繁榮,正是兩湖、江西、安徽、福建、廣東移民的聚居地。稀奇是在漢江沿岸的各個集鎮,聚居着大批來此做生意的兩湖及江南商賈的後裔,這裏所傳唱的小調歌詞,相當一部門都反映了市民生涯情調。這裏的小調音樂,具有音調平和、旋律優美、柔麗委婉的南方音樂特點,與用假嗓演唱的高亢明亮、音域寬闊的山歌號子、山歌調子形成鮮明對比。以紫陽民歌為典型代表的陝南民歌這種“北地南腔”、“南北融匯”特點的形成,應當說與歷史上的移民流動有着直接的關係。

  紫陽民歌分為“山歌”、“小調”、“習慣歌曲”、“花鼓八岔”、“號子孝歌”等和“新民歌”十幾個曲種。其音樂氣概大多有着較強的抒情性、敘事性和舞蹈性,適於演出動作、表達情節和反映人物龐大情緒。勞動號子是紫陽民歌的基礎,而船工號子是勞動號子的內核,在紫陽民歌中佔有主要位置,氣概粗獷豁達,音調、節奏龐大多變,具有較強的生涯氣息;山歌指勞動號子以外的種種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區特點的民歌,山歌歌詞有許多是在勞動中即興創作的,見景生情,隨編隨唱,大多是显示戀愛的;小協調山歌一樣量大面廣,歌詞較為牢靠,其氣概特點是曲調細膩流通,旋律優美悅耳,節奏平穩細碎,音域較窄,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小我私人情緒色彩;習慣歌曲是撒播較廣的民間口頭文藝形式,是一種即興創作歌曲,見啥唱啥,想啥唱啥,是反映紫陽人民生涯習俗的歌曲,是紫陽民間舉行婚喪嫁娶等種種儀式時所唱的歌曲;新民歌是新時代和新生涯的產物,是解放后編創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較濃政治氣息的新創紫陽民歌。

  陝南秦巴山區紫陽縣的青年人談情說愛時,要唱繾綣熱情的“情歌”、“盤歌”;為暮年人辦喪事,要唱凄涼、悲痛的“孝歌”、“送葬歌”;在地里幹活時,要唱高亢、激越的“號子”、“鑼鼓草”;採茶時,要有悠揚、宛轉的“花山女人”、“牧羊戀歌”;婚嫁時,要唱“哭嫁歌”、“迎親歌”;行路時有“報路歌”,上山時有“樵歌”等等。

別具一格的陝西戲曲藝術:漢調桄桄

  紫陽人迎親時,一起上,新郎、新娘、迎親的、送親的都要唱山歌、吼號子。沿路邊村寨,另有攔新娘對“盤歌”的習慣。若遇上“歌迷”,迎親隊伍就停下來,陪新娘對歌。紫陽农民干“幫幫活”時唱的歌,稱之“鑼鼓草”。“鑼鼓草”的演唱方式是由一小我私人自敲自唱,大夥邊勞動,邊幫腔。若有人在幹活時沒把草根刨到土面上,領頭的便唱:“哎-薅草末薅連根草,一場雨過又活了。烈日下邊流大汗,竹籃提水白費勞!”若是大夥都幹得快,有人拖在後邊,他就唱歌督促或善意地挖苦幾句:“哎-大雁飛翔不離群,幹活就要多鼓勁,莫學地角的懶蛤蟆,一步三停急煞人喲哎!”

  紫陽人大多是明末清初從湘、皖、贛、豫、閩、粵各地來的移民後裔,因而紫陽民歌具有顯著的南方印記,其中有相當一部門直接泉源於南方的唱本。如《桑木扁擔》、《十綉》、《倒採茶》等等。

  紫陽縣民間有“山歌無假戲無真”之說,例如“報路歌”。“報路歌”是有韻無一定調子,自由唱、合的“順口溜”。它是遇啥事說啥話,或為助興,或為鼓勁對答。紫陽的“對歌會”即“賽歌會”更有意思。有同村“對”的,有鄰村之間“對”的。對歌會有“日間會”和“夜晚會”兩種。對歌者雙方事先只約準時間、地址、加入人數豈論,男女老小均可。雙方除有“歌頭”、“參唱”的人而外,另有看熱鬧、幫陣助威的。

  “日間會”多在山坡上,雙方各站一個小山包,面臨面地“對唱”。或在小河、小溪雙方隔水對歌。“對歌”多屬“盤歌”,有盤問歷史、昔人、地理、神話的,也有盤問鳥、獸、花、草的。有盤問當今時勢的,也有謳歌幸福生涯的。“夜晚歌會”常在冬春時節舉行。在古廟或寬敞的“公房”里。對歌雙方各燃一堆木炭火,男女老小圍火而坐,你唱問,我唱答;你唱個英雄,我唱個英雄;你唱名山,我對大川;你唱《劉海戲金蟾》,我唱《洞賓戲牡丹》。唱對如流,此起彼落,賽歌喉,賽智慧,氣氛熱烈,經常是通宵達旦,歌聲一直。

  紫陽民歌藏量極為厚實,所發現曲目總數已達5028首,編印成冊的有828首,文體包羅號子、山歌和小調幾大類,其中又包羅了社火歌曲、習慣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差異歌種。紫陽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對門唱山歌》、《唱山歌》、《洗衣裳》、《南山竹子》等。由於積蘊深摯、傳唱普遍,紫陽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歌之鄉”。

  紫陽民歌撒播久遠,其歌詞借喻巧妙,有趣詼諧,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韻味獨具;其旋律優美委婉,高腔唱法中游移於調式音級間的色彩性顫音唱法具有怪異的價值。紫陽民歌的傳承直接依託於種種民俗流動,反映出厚實的民俗文化內容。紫陽民歌對於厚實中華民族音樂寶庫、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有不能低估的作用。

  你可能也喜歡:
  山西戲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
  山西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梆子
  獨具山西特色的山西晉劇
  戲曲史上的“活化石”山西耍孩兒

聞名世界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