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西弦子腔文化

源遠流長的陝西秦腔文化

  陝西弦子腔撒播於山西民間的國家文化遺產,弦子腔是陝西人民通過皮影戲將它刷新完善,再加上長時間的磨礪才締造出來。陝西弦子腔和中國的戲劇一樣,都體現了差異時期及差異區域的歷史。它具有異常珍貴的歷史價值。
  本期的陝西文化帶你走進山西弦子腔的文化,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陝西弦子腔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弦子腔唱腔板式齊全,既有喜悅類型的“平腔”,又有悲苦類型的“苦腔”,尚有號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為基礎,依差異板式而轉變,

  显示戲劇衝突。板式轉變的一樣平通例律是: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在後,一頭一尾往往是散板起,散板收。唱腔音域C-A2,僅在喊腔號子中泛起有C3,一樣平常用假嗓子唱出。其它板式基本未見“4”、“7”兩音。弦子腔音樂屬於五聲宮調式,含有大三度和小六度,“1、3、5、6”是穩固的主幹音,八度大跳躍、延續切分音及復調性是其音樂的特色。傳統弦子腔演出,用真腔大嗓演唱,無男女腔之分,旦角唱腔用真假腔相連繫,俗稱“老配少”,並夾雜念白。

  唱腔各有牢固的板式,每種板式又有自己的程式,每一唱段由叫板、起板、板頭曲、唱腔、過門、轉板和落板組成,一樣平常唱腔的倒數第二句多數是在游弦伴奏中念白,稱“丟腔”,“丟腔”之後,有幫腔喊唱,即“吶號子”,“吶號子”分“平腔號子”、“苦腔號子”和“文嘹子”“武嘹子”四種。號子喊起來,聲音嘹亮悅耳,陪襯性強,具有突出的显示力和熏染力,显示出濃郁的鄉野風情。

  傳統平利弦子腔以皮影戲為主要显示形式。“玩子班”坐唱式則不加演出;現代弦子腔保留其調式特點,厚實了伴奏音樂,使弦子戲加倍完善。厚實的調式使弦子腔宜於显示種種題材的巨細劇目,僅傳統劇目就有八百多個,非一樣平常小戲劇種所能及。

陝西特色戲曲文化:陝西眉戶戲

  平利弦子腔,又名弦子戲,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音樂屬板腔體。自清嘉慶年間發生以來,以平利縣為中央,流動在安康、旬陽、嵐皋、鎮坪、白河及湖北房、竹區域,保留劇目八百多個。

  弦子腔的生長演變,履歷了三個階段:嘉慶末年至道光初是弦子腔的形成階段,公元1819年(嘉慶二十四年),平利女媧山下水田河民間“蓮花落”藝人李敬模、李增模弟兄,在皮影戲的基礎上,首創弦胡(粗竹筒和泡桐板做共識箱,老竹根作琴柱,牛筋琴弦)伴奏,演唱中又吸收其它劇種精髓,融入內陸山歌調子和勞動號子,在演唱落板時加上後台一齊吆調伴唱的喊腔,傳名“弦子腔”。

  李敬模的締造,給弦子腔帶來了生氣;咸豐初至民國末期是弦子腔的生長階段,清同治、光緒年間,平利弦子腔李家班第三代門師李均志,打破了“藝不外傳”的家規,收授異姓學生,並注重與其他班社交流藝技,使弦子腔由祖傳走向開放,至公元1941年(民國三十年),平利縣弦子腔皮影班社生長到14個,演職職員達百餘,平利各鄉及毗鄰的安康、旬陽、嵐皋、鎮坪和湖北房竹等地,成為弦子腔活躍的區域。

  在眾多班社之中,以李家班、王家班、樊家班、汪家班影響最大;20世紀五十年月初到1965年是平利弦子腔新生階段,新中國確立之初,國家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搶救和珍愛,1956年11月,縣政府組織民間藝人李建德、樊禮三、吳世凱、王國君、胡瑞紅等加入省皮影木偶戲大賽,演出弦子腔皮影戲《沽酒》獲一等獎;1957年安康區域戲劇挖掘組約請李建德、樊禮三、吳世凱、王國君等民間藝人,口述劇目及弦子腔戲曲資料,保留弦子腔古典劇目80多個。

  1960年3月,平利劇團將弦子腔傳統戲劇《沽酒》改編為《三石二兩七》作為“新搬上舞台劇種”加入全省會演,獲得一等獎;1958至1964年,平利縣劇團約請李建德、樊禮三、柯洲庭等為師,帶徒傳藝,把弦子腔戲曲藝術刷新加工搬上舞台,先後排演了《松嶺鐘聲》、《飛山堰》、《九連珠》、《拾玉鐲》、《兩相喜》、《追箱》、《摘匾》等數十個大、小戲,省電台多次為弦子腔戲曲和民間藝人錄音並果然播放,使平利弦子腔登上了風雅之堂。1997年,平利弦子腔現代戲《審女婿》,獲文化部第七屆群星獎銅獎,是弦子腔流傳的一次歷史性跨越。

  你可能也喜歡:
  另具匠心的陝西戲曲藝術:漢調桄桄
  陝西音樂史上的一顆“明珠”-紫陽民歌
  飲食文化:陝西春節吃什麼?
  陝西飲食文化的內在

你所不知的陝西老腔皮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