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源遠流長的陝西秦腔文化

陝西特色戲曲文化:陝西眉戶戲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秦腔的撒播已有上千年,秦腔文化也是在這近千年以來,不停轉變改善,秦腔因盛行的地域差異,而演釀成了許多差其餘版本,對與秦腔文化你領會若干呢?下面的陝西文化為你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秦腔

  秦腔,是我國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大型劇種之一,因發生於秦隴大地,又以陝西關中話為基調,故名為秦腔。它是深受西北人民喜歡的一個主要劇種。秦腔傳入什川,據考證約在公元18000年以後。那時由於社會處於重大變化時期,文化交流流動加速,人們頻仍往來於蘭州什川之間,耳濡目染,逐漸對秦腔藝術有了興趣,一些農村藝人、好家,以不知足“小曲子”演唱,並在各“小曲子”自樂班的基礎上模擬、嫁接、移植,走上由簡到繁、由折子戲到全本戲演出的蹊徑。

  清代後期,秦腔在蘭州盛行起來。光緒元年(1875年),蘭州確立了秦腔班社“福慶班”。名藝人張福慶組織眾多藝人在牢靠的戲台上演戲。茶室酒肆常有清唱的藝人。1913年,朱怡堂等老藝人確立了“化俗社”。班社組織秦腔藝人,相互探討,配合提高,促進了秦腔藝術的生長。高亢、激越、豁達的秦腔曲調吸引了許多聽眾釀成戲迷。什川戲迷魏學品、魏貴喜、王元亭等數十人常去蘭州班社看戲學戲。什川城隍廟南面有一座乾隆年間的戲台,秦腔藝人常在台上演戲,寬大农民常去看戲捧場。

  上世紀三十年月,什川的幾十位秦腔藝人演戲水平提高。他們拆去舊戲台,在原址建起一座兩層戲樓,上層是戲台,結構精巧,高峻寬敞。逢年過節和梨花會時代,內陸秦腔藝人約請水阜、中堡、西岔的藝人來同台演出,盛況空前。每場觀眾有1000人左右,男女老幼,熱鬧特殊。那時演出的劇目都是傳統的歷史劇。

你所不知的陝西老腔皮影文化

  1940年,什川秦腔藝人組成兩個戲社。王元亭、魏毓功、魏學通、陶啟福、魏孔安、魏學禮、魏至願、魏本中、魏旭中、衛明新、衛明珍等人組成同樂社。魏貴喜、魏學品、魏至孝、魏學印、魏至貴、魏職相、魏周存、魏孔文、魏學成、魏周湖、魏學茂、魏至君等人因在上車村棲身,組成的社名上車社。兩社常唱對台戲,梨花會時晝夜都唱,相互競爭,促進了秦腔藝術的快速生長。

  舞台演出
  1944年,同樂社應邀去榆中夏官營演唱五天,受到那裡觀眾的讚譽。四十年月是什川秦腔藝術的壯盛時期。泥灣村的藝人焦元寶、魏左堂、魏至卿等,河口村的藝人馬稱科、魏從貴、馬稱舉等,常渡河來什川演戲。解放初期,什川秦腔藝人在新年春節和梨花會時代仍然演戲。1958年,什川公社確立了秦腔劇團,名藝人魏周存任團長,團員有40人,青年女演員中張治花水平較高。秦劇團平時組織團員在統一工地上幹活,休息時人人談論演藝,相互探討,老藝人傳教青年演員。他們歷史劇和現代劇都演。常演的歷史劇有《鍘美案》、《轅門斬子》、《蘇武牧羊》、《反徐州》、五典坡》、《游龜山》、《游西湖》、《周仁回府》、《潞安洲》、《三娘教子》、《小姑賢》、《白玉樓》、《大陞官》等,現代劇有《十年之家》、《梁秋燕》(眉戶劇)等。

  1963年,什川公社書記寇永明重視秦腔等文藝事業,他放置木匠擴建戲樓兩側。自己在新台上袍笏登場,與藝人們一起演戲。老藝人陶啟福從榆中秦劇團回抵家鄉,把精湛的演藝獻給鄉親們。1965年,青年藝人魏萬英、魏至芳等演泛起代劇《會計女人》、《奪印》等。“文化的大革擲中”,什川秦劇團演出《血淚仇》、《血淚湖》、《三世仇》等現代劇,並移植京劇樣板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鵑山》為秦劇。主要演員有王家林、魏興吉、陸發安、劉永蘭、顏孔魯、衛明月、魏永旭等。1972年建起了新舞台,把古式修建的戲台拆毀了。

  你可能也喜歡:
  陝西飲食文化的內在
  飲食文化:陝西春節吃什麼?
  陝西音樂史上的一顆“明珠”-紫陽民歌
  另具匠心的陝西戲曲藝術:漢調桄桄

時代意義深遠的湖北漢川善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