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意義深遠的湖北漢川善書文化
在陝西文化中,老腔皮影戲是不能或缺的主要組成部門,它的演唱特點是粗曠豁達、雄渾曠達。老腔皮影戲是中國各種皮影戲的鼻祖,在一些傳統節日當地人民會約請藝術家演出。對於老腔皮影戲文化你還領會若干呢?下面的陝西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內容。
任何一種地方劇種的發生與生長都與其怪異的自然文化空間親熱相關。老腔皮影所處的自然文化空間的基本情形是:A、地處秦晉豫三省之要衝,西嶽、潼關、黃河近在咫尺,昔人形容之“山巒如聚,波濤如發怒,山河內外潼關路”;B、位於風調雨順、糧棉富庶的八百里秦川東端;C、西通京都長安,東開中原門戶;D、自古以來,既為兵家爭戰之地,亦為商賈流民通衢之所。
峻拔奇險的西嶽、飛躍咆哮的黃河,紅血白骨的兵戰,漢唐恢宏超拔的氣概,以及船工的號子、戍卒的情懷,很難想象,這樣一種自然文化空間會發生出柔情繾綣、婀娜細婉的聲腔及藝術,它所孕育出來的定然是粗獷豁達、高亢奮昂、鏗鏘激越的聲腔,無論它的名字是否叫“老腔”。
民俗學中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說,關中老腔皮影就是華陰雙泉村一帶自然文化空間的“自生子”,沒有這特殊環境,就無“關中老腔皮影”。從老腔流布的區域看,脫離了此空間,老腔也難以生計。由此推斷,老腔應是在曳船號子、戍卒情懷的基礎上,連繫當地及外來文化的一些藝術形式,在內陸怪異的自然文化空間中,經由耐久的孕育、生長、演變、融合而逐漸形成的。其中抑或包羅如“孟兒”一類外來藝術人士的催化作用,但絕不能能是單純的外來“孟兒說”,否則,“孟兒”及其師門子弟們為何沒有在家鄉湖北的老河口形成老腔呢?--即即是“老腔”“老河口”之“老”有通同之處。
詳解:山東柳子戲的學術價值與使用價值
又若真有“孟兒”存在的話,也應是他到華陰雙泉村后,將自己的說唱身手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氣氛相融合,進而集成性地締造出一種有別於其原聲腔的華陰老腔。老腔皮影劇目,聽說有二百種左右,我們見到的有一百五十餘種,一樣平常都是古代戰爭題材的歷史戲或神話傳說,其中常演劇目有三四十種,諸如《借趙雲》、《失街亭》、《奇策》、《范梨花征西》、《三打祝家莊》、《反出五關》、《收火馬》、《擒呂布》、《三氣周瑜》、《五路伐蜀》、《取南郡》、《取洛陽》、《托腸救主》、《取西川》、《張花反延安》、《三讓徐州》、《火燒連營》、《取四郡》、《仁貴東征》、《西天取經》、《封神演義》、《郝祖成聖》等等。
由於所演出的是戰爭題材或神話傳說,以是老腔皮影在整個演出歷程中,不僅前首――主唱者情緒昂揚激越、脖項青筋迸起,到更場換景時的最後兩句,戲班所有人都齊聲“幫腔”“拉波”,勉力吼唱。再加上用棗木製成的“驚堂木”強烈急促的擊節聲,全場到達一場一場熱潮。當地有句俗語形象地描繪其狀態:“拉波號子打破天,醒木一拍鬼神驚”。因此,老腔皮影又被稱作“拍板戲”、“滿台吼”。
老腔戲班的職員結構及樂器家當頗有考究。戲班屬民間業餘組織,由五人組成,平時各忙自家農活,演出則暫且集中。五人劃分稱為“前首”、“簽手”、“上檔”、“后槽”、“下檔”。各有分工,一司數職,協同互助,缺一不能。其司職情形如下:前首:一樣平常也為班主,主唱,彈月琴,並司戰鼓、板鼓、手鑼等,兼協調全班職員;簽手:挑簽,即耍皮影娃娃;上檔:司板胡、大鉸子、小鉸子、長號;后槽:司大鑼、馬鑼、碗碗,梆子;下檔:為簽手準備影人,並司長號、驚堂木。
一樣平常情形,五人之間無論台下有任何矛盾磨擦,一上台來都市全神貫注、高度協作,且無論是從其動作神色、協調一致、照樣演出效果上,絲毫看不出來,全然是一股勁。
你可能也喜歡:
陝西特色戲曲文化:陝西眉戶戲
源遠流長的陝西秦腔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陝西弦子腔文化
陝西漢調二黃的撒播歷史與怪異身手
獨具特色的山東柳子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