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湖南特色戲曲文化:辰河戲

湖北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宜昌絲竹

  湖南不光物源遼闊,傳統戲曲文化也受到許多人的喜歡。辰河戲是湖南大戲曲之一,它盛行的地方甚廣,它的形成是經由悠久的歷史沉澱。它的主要特色是當地的語言,及民歌號子和宗教音樂相連繫。
  本期的湖南文化為您帶來湖南的戲曲辰河戲,一起來看看吧。

辰河戲

  辰河戲是湖南地方戲曲大戲劇種之一。主要盛行於沅水中、上游的寬大地域,包羅懷化區域、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省的銅仁區域、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酉陽、秀山,湖北省的來鳳、咸豐等縣。

  辰河戲劇種的形成,履歷了久遠的歷史生長。明王朝確立之初,不少江西移民來到辰河地域開墾荒地,謀划新區。遷徙、勞作、謀划之時,也將當地的戲曲聲腔弋陽腔,帶到了新的家園。弋陽腔傳入辰河地域之後,與當地語言、民歌、號子、儺腔以及宗教音樂連繫,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辰河高腔。

  早期的辰河高腔,多演唱連台本戲《目連》,這種藝術傳統,一直保留到本世紀40年月。在辰河高腔的形成歷程中,青陽腔也有一定作用,《金盆撈月》等早期青陽腔劇目,至今保留在辰河高腔的演齣劇目中。清乾隆、嘉慶年間,辰河高腔配合宗教祭祀流動,已極為盛行。種種祭祀酬神流動中,演唱辰河高腔戲,已成為不能缺少的內容。這一時期,沅水也是我國與東南亞區域緬甸、老撾等國往來的交通要道,外事來往中,亦常有辰河高腔的演唱流動。

  辰河高腔在沅水中、上游沿江城鎮盛行的同時,也向周邊的少數民族區域生長。沅水最大的支流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區,以及周邊的苗區、侗區,都有辰河高腔的流布。在演出形式方面,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之外,另有矮台班木偶演出。

獨具特色的湖南木偶戲文化

  “矮台班”多由半職業藝人組成,劇目、音樂、排場與高台班相同。有時兩種演出形式還同時在民間的祭祀娛樂流動中泛起。“打圍鼓”,也是辰河高腔的一種主要的演出形式。城鄉下喜唱辰河高腔的人們,在鄰家喜慶之日,一起到他家唱高腔戲,不化妝。那時不少政界和文化界人士,都喜歡加入這種演出流動。

  辰河戲中,還包羅有辰河崑腔、低腔和彈腔。辰河崑腔源於崑山腔。約莫在明代中期,崑山腔傳入辰河地域。辰河低腔在唱腔上與崑腔大同小異。差其餘是崑腔用笛子伴奏,而低腔用嗩吶伴奏。清道光、咸豐后,洪江成為經濟繁榮的商業口岸,會館林立,戲班雲集。

  同治光緒年間,荊河彈腔藝人周雙福、周松貴兄弟先厥後到洪江,加入辰河戲班的演出,為辰河戲帶來了彈腔藝術,不少辰河藝人趕來學藝。另外,毗連區域祁劇的影響,也促進了辰河彈腔的形成。自此,辰河戲逐步生長成為以高腔為主,兼有崑腔、低腔和彈腔的多聲腔劇種。

  民國年間,辰河戲藝人生涯困苦,至本世紀40年月,辰河戲班散班者甚多,辰河戲走向衰落。新中國確立之後,辰河戲恢復了生氣,確立了一批職業劇團,民間的業餘劇團多達200多個。黨和政府重視對這一古老劇種藝術遺產的挖掘和整理,一批有特色的劇目重新搬上舞台。經由整理改編的辰河高腔《破窯記》和《李慧娘》二劇,曾到北京舉行彙報演出。80年月以來,又舉行了辰河戲教學演出,拯救和繼續傳統藝術,湖南省藝術學校還開設了辰河戲科,辰河戲有了培育人才的專門學校。

  辰河戲劇目厚實,現存高腔劇目有連台本戲6個,整本戲47個,散折戲57個,以及有部門定本的條綱戲71個,是湖南保留高腔劇目最多的劇種。《目連》有“戲娘”之稱,一是說明其古老,二是由於它包羅了辰河高腔所有的原型曲牌和大鼓戲的鑼鼓點子,演唱時排場厚實。整本戲和單折戲劇目,多系明、清傳奇古本。

  你可能也喜歡:
  旅遊攻略:中國必游的都會景點
  探索山西戲曲:上黨梆子文化
  山西戲曲文化代表:左權小花戲
  陝西漢調二黃的撒播歷史與怪異身手

湖南民間傳說:劉海砍樵的傳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