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湖北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宜昌絲竹

獨具特色的湖南木偶戲文化

  在湖北的傳統文化中,宜昌絲竹深受民眾的喜歡,它是湖北宜昌的民間藝術的一朵壯麗的奇葩。宜昌絲竹屬於湖北民間的怪異樂器。它的內容厚實,在當地多年的傳承下形成了怪異的氣概。
  下面的湖北文化為你帶來宜昌絲竹,一起來領會一下吧。

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是用絲弦和竹管演奏的盛行於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音樂,開端考證,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民間藝人的必讀物《禮樂須知》中形貌:“自三皇五帝各有音樂,用以宗廟以薦祖先,用以天地以享鬼神,用於朝庭以彰威儀,用以酒筵以宴來賓,所謂禮樂也”。由此觀之,“宜昌絲竹”屬於中國傳統的禮樂。

  樂又分為“大樂”和“細樂”。大樂一樣平常以吹打為主,演奏樂器一樣平常是大號、嗩吶、鼓、鑼、鈸、釵。細樂就是用絲弦和竹管為主,演奏的樂器一樣平常是二胡、秦琴、笛、簫、笙。即人人說的宜昌絲竹。

  宜昌絲竹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摯的文化傳統,傳承至今已近二百年,歷經七代樂人。北宋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對當地民俗民俗作了“臘市魚鹽朝暫合,淫祠簫鼓歲無休”的形貌;着名文學家蘇軾也留有“廟前行人拜且舞,擊張揚簫屠白羊”的詩句。據清《東湖縣誌》(今夷陵區)載,宜昌習慣一樣平常在“元宵張燈,鼓樂笙簫,遍游市井”。

  “絲”與“竹”是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絲指的是彈弦樂器,竹則指的是竹制吹奏樂器。絲竹樂指的是用竹制吹奏樂器與弦樂器合奏,演奏氣概仔細、多显示優美抒情、輕快活躍的情趣。如江南絲竹的《三六》、《行街》;福建南曲的《八駿馬》、《梅花操》;二人台牌子曲《南綉荷包》、《推碌碡》等。

湖南民間傳說:劉海砍樵的傳說文化

  絲竹(或稱管弦)作為一種演出形式,早在《晉書.樂志》中就有“絲竹更相和”、“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的記述。自魏晉以來的諸多文獻中,都有關於絲竹樂隊組合形式和絲竹樂的一些紀錄,可見絲竹樂的歷史相當久遠。

  在傳統民族器樂中,絲竹樂與弦索樂是有區分的。弦索是純由彈弦樂器合奏,樂隊組合中無竹制管樂器。但對某些樂曲來說,既可用弦樂合奏形式,也可接納絲竹樂合奏形式,甚至對某個樂種來說,有些樂曲用弦索樂隊演奏,尚有一些樂曲則用絲竹樂隊演奏。如廣東音樂早期的樂隊組合“五架頭”屬絲竹樂隊,後期的“三件頭”(高胡、揚琴、秦琴)則為弦索樂隊。

  現在天的廣東音樂弦索樂隊和絲竹樂隊兼用,由於兩者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以是一樣平常把弦索樂也歸於絲竹樂。弦索樂隊以《弦索十三套》的樂隊組合為代表,樂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箏。絲竹樂隊以江南絲竹的樂隊組合為代表,常用樂器有以簫、笙、二胡、中胡、琵琶、揚琴、小三弦、板和極鼓等。

  宜昌絲竹以五聲音階的旋律佔主導職位,有個體曲牌泛起偏音,多作為過渡音在旋律中一帶而過,也有個體曲牌泛起"徵"音徵降的徵象。宜昌絲竹以其氣概怪異而被列為我省獨樹一幟的器樂藝術品種。

  宜昌絲竹在當地漢族民間耐久演奏於婚喪嫁娶和民俗流動之中,主奏樂器為絲弦和竹管。該樂種的曲牌有顯著的絲竹曲牌特點,有以“一麴生五曲、五麴生七調”的曲牌派生法,同時還以起調畢曲音組成主導樂句貫串全曲。宜昌絲竹曲調優美,显示細膩,加上襲擊樂小扣細打,往往給人以典雅、清新之感。其旋律則較為華美,板式也較為規範,曲牌、小調與內陸民歌融會形成特有的氣概。

  你可能也喜歡:
  陝西藝術史上的“活皮影”-弦板腔文化
  多姿多彩的80年月黑龍江衣飾文化
  著名天下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假名街
  另具匠心的陝西戲曲藝術:漢調桄桄

源遠流長的湖南皮影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