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山東齊魯文化
山東是中國的戲曲大省,山東的戲曲也是厚實多彩,歷史悠久。而戲曲文化在山東省獲得了很好的珍愛,山東戲曲也在不停進化中,山東人民通過當地的文化傳統,將山東戲曲不停的繼續與創新。對於山東戲曲你領會若干呢?本期的山東文化為你帶來更多山東戲曲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山東地方戲曲在文化歷程中,山東人民締造了許多怪異的富有“山東味”的藝術形式。人們從當地的文化傳統中吸收營養,並憑證時代的風俗不停繼續與創新,生產出種種戲劇、說唱、音樂、舞蹈等藝術。人民在藝術流動中娛樂、接受教育、領會歷史,並從中獲得精神需求的知足。
山東的戲曲藝術歷史悠久,厚實多彩,先後曾有幾十個種類盛行。被中國戲劇界稱頌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古劇,其中的“東柳”就是山東的柳子戲。呂劇是山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劇,在山東盛行極為普遍。呂劇是在民間說唱“山東琴書”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山東琴書發生於魯西南民間,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以揚琴伴奏,藝人說唱民間小曲。
山東琴書盛行到黃河下游廣饒、博興一帶,極為民間所喜歡,揚琴藝人層出不窮。其形式為坐唱,藝人逐漸感應不足以恣意盡意。1900年前後廣饒縣着名藝人時殿元、譚秉倫、崔興樂品級一次將山東琴書改作化妝演出、上演節目為《王小趕腳》。他們用竹竿、、布紮成驢形,崔興樂扮二女人、身綁道具驢,做乘驢狀,時殿元扮作揮鞭趕驢的王小。在墜琴、揚琴、三弦、笛子、板鼓等樂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演出活躍生動,使多年坐唱的琴書馬上活了起來。
獨具河南特色的豫劇文化
“聞聲旺相(藝人薛金田的外號)唱,餅子貼在門框了”,足見當地群眾痴迷到何種水平。往後,琴書藝人爭相效仿,盛行地域迅速擴大到惠民、濰坊、煙台區域的三十多個縣份。呂劇在開國后命名,經由改造創新,生長迅猛遍布全省,影響所及北至黑龍江、南至江蘇、西至新疆,均建有呂劇藝術演出整體,成為富有生命力的年輕劇種。呂劇曲調雖少,但富於轉變,唱詞通俗易懂,唱腔質樸無華、優美流麗,娓娓悅耳,而且,在民間有着深刻的群眾基礎。
呂劇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反映下層人民通俗的一樣平常生涯,內容显示家庭倫理、風土人情、戀愛婚姻、後裔情長,經由歷代藝人的千錘百鍊,大部門戲故事性強,情節仔細生動,群眾語彙厚實,演出質樸自然,沒有嚴酷的程式規範,對照生涯化。由於呂劇運用齊魯鄉音显示民間生涯、民俗民情,充滿人民的情緒和生涯氣息,故為寬大群眾喜聞樂見。它的一些優異劇目,如《李二嫂再醮》、《姊妹易嫁》、《兩壟地》、《逼婚記》、《小借年》等,相繼被搬上銀幕,撒播塞北江南,遠播港澳區域,飲譽中原。
開國前演出化妝揚琴的班社主要有時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興楊長興的順和班、黃文徵的黃家班、張傳海的慶和班等。開國后政府文藝部門提倡和扶持地方戲曲,呂劇獲得了很大的生長。確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呂劇團、惠民區域呂劇團。研究、創新呂劇藝術,上演的許多傳統呂劇都被拍成影戲,從而擴大了影響,推動了呂劇的繁榮,僅山東就有29個專業呂劇團,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也都確立了專業呂劇團。經由了文化的大革命的后,80年月呂劇又重新繁榮起來。
早期着名演員有時殿元(1863-1948年),時克遠(1902-1980年)、李同慶(1911-1972年)等。50年月以後泛起的着名女演員郎咸芬,在現代呂劇中締造了許多樂成的藝術形象,《李二嫂再醮》中的李二嫂、《豐收之後》中的趙五嬸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質樸、演出質樸,很受觀眾迎接。同期的着名女演員另有林建華,王俊英等。
你可能也喜歡:
獨具山西特色的山西晉劇
山西釋教音樂代表:五台山佛樂文化
黑龍江掛錢當中的“奇葩”-蘭西掛錢
湖南傳統戲劇之花:湖南湘劇文化
山東曲藝文化的奇葩“萊蕪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