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情緒與藝術連繫的東遼葫蘆畫

傳承百年的古漁雁民間故事

  中國人對葫蘆一直抱有深摯的情緒,在西遊記和神話傳說中的仙人里更是拿葫蘆做成自己的武器,可見中國人對葫蘆的喜歡言溢於表。而民間也有個小鎮更是把對葫蘆的喜歡施展到了極致!那麼,就隨着小編一起去看看吉林文化吧!

情緒與藝術連繫的東遼葫蘆畫

  吉林省西南有個東遼縣建安鎮,這兒是長白山山脈西行與吉林西部平原毗鄰的地方,陣勢平展,黑土肥沃,天氣條件異常適合葫蘆生長。走進這個小鎮,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家家房前屋后都蒔植着葫蘆。鎮上有一個叫趙文秀的人,他雖然靠務農為生,卻喜歡在自家種的葫蘆上畫個祥瑞圖案、山水人物之類的,經常吸引得過往行人駐足鑒賞,人送外號“葫蘆趙”。

  “葫蘆趙”的手藝是祖傳的,最最先,這葫蘆不是用來作為裝飾,而是用來點燈,他家與葫蘆結緣的故事頗具戲劇性。

  清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趙文秀的曾祖父趙長君領着家人逃荒到東遼的夾信子屯。那時,這一帶各處礦井,地下出煤,朝廷的“官窯”和民辦的“私窯”都在招人。趙長君手輕腳健,就到一處叫“三皇姑礦坑”的“背匠”(專門從井底往上背煤)隊里去掙錢養家生涯。

  早年下井背煤,沒有“礦燈”,每人發一個用泥做的燈,叫“燈虎子”(像今天的地瓜容貌),裡邊裝二兩豆油,在“虎耳”處有兩個“捻”,點燃后,礦工用嘴叼着。肩上是一個扁形的大柳筐。筐上有兩個硬爪,每人肩上墊兩個小枕頭,讓筐上的爪牢牢摳在上面,人要騰脫手和腳,爬着往外背。每人天天最少得背4趟,一年下來,不少人由於叼“燈虎子”,牙床都磨禿了。

淺談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的粵綉

  趙長君也不破例。為了叼這“燈虎子”,一年磨掉兩顆門牙。牙床天天紅腫。

  那時,東遼這一帶山富水晴天氣新,家家都種着葫蘆。有一天,趙長君從三皇姑礦坑回來,途經一家院子,突然發現院子里的葫蘆架下結着一片小葫蘆,樣子很像他手裡的“燈虎子”!

  他想,若是用這小葫蘆做成“燈虎子”,那就輕多了,礦工夥計們叼着也不至於費勁,甚至磨壞牙。

  心靈手巧的趙長君向人要了幾個小葫蘆,一宿沒睡,依葫蘆畫瓢,用小葫蘆做了一個“燈虎子”,放“捻”的地方用泥巴裹上,以免燒壞漏油。第二天他一進礦坑,工友們就發現了,紛紛向他討教葫蘆“燈虎子”的做法。趙長君也是個熱心的人,就逐一教人人。

  這事兒讓“坑頭”(認真此井的把頭)知道了,就命他做葫蘆“燈虎子”。往後這一帶的礦工們再也不用泥做的“燈虎子”了。大夥送給他一個外號“葫蘆趙”。

  可能你也喜歡:
  清點:福建歷史文假名人都有哪些?
  獨具地域特色的天津的飲食文化特色
  帶你明了福建曇石山文化
  飲食文化:著名山東美食有什麼?

口耳相傳的劉三姐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