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濃郁色彩千山樂——千山寺廟音樂

古老的傳統雜技表演藝術——達瓦孜

  佛在中國人的心中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對佛抱着敬畏的心態,大型的寺廟更是香火不停。寺廟音樂是憑證佛經由得道高僧頌吟錄製的,有着專一安寧的作用。那麼,你知道寺廟之一的千山寺廟音樂嗎?就隨着小編一起看看遼寧文化吧!

濃郁色彩千山樂——千山寺廟音樂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20公里,是天下着名的景物區之一,在東北境內,與吉林的長白山齊名,有“東北明珠”之稱。聽說,此山巒升沉,巨細山峰近千,故名千山。

  千山為佛、道兩教勝地,而千山寺廟音樂分為佛樂和道樂兩種。
  千山的釋教音樂是在寺廟舉行的種種佛事流動中逐步形成和生長起來的。它不停吸取民族民間音樂的營養,並從印度梵樂等宗教音樂中攝取藝術精髓,到金元和明清時期,已趨於成熟和完善。千山的釋教音樂分誦經和器樂兩個部門。器樂曲主要是笙管樂,其曲牌多與遼南民間撒播的笙管曲相同,傳統的誦經音調屬於北方韻,歷史悠久,現在尚不知其起始年月。

  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廟音樂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溯源
  佛道並存於一山中,這種並不多見的徵象讓千山充滿了傳奇色彩。而這也讓千山寺廟音樂成為一項文化瑰寶,由於這其中包羅了釋教音樂和玄門音樂兩種。兩者的樂器幾近相同,但唱誦的內容、韻味都有所差異。

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佛樂歷史
  佛樂是在寺廟舉行的種種佛事流動中逐步形成和生長起來的,迄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據史料紀錄,唐朝中期以來,每逢佛事流動,僧人紛紛從黑龍江、吉林、山東、河北等地會聚千山,從而為千山佛樂提供了各地的精品。同時,千山佛樂又不停吸取漢族民間音樂營養,並從印度梵樂等宗教音樂中攝取藝術精髓,到明清時期,已趨於成熟和完善。

  關於千山玄門音樂(東北新韻)的形成,有着道界人士自己的說法。據先容,在百餘年前有闞氏兄弟二人,那時都是京劇演員,因不得志到千山無量觀(一說是醫巫閭山某道觀)蓄髮為道。現在東北區域道家誦經使用的韻調新韻,即為闡氏兄弟二人所創。聽說在創腔歷程中,二人在中央隔巨石且背向而坐的情形下,竟唱誦得分絕不差。

  可見其專心良苦,下了特殊的功夫。兄弟二人終因積勞成疾,相繼死去。在新韻問世以前,東北區域玄門的誦經音樂被稱為“嶗山韻”。該韻很可能是由山東一帶傳入,現已無人能唱。新韻問世后,在東北區域取代了“嶗山韻”成為道家誦經唯一的一種韻調,並已撒播百餘年。新韻的曲調流通,其中相當一部門優美悅耳。它具有粘稠的宗教氣概,莊重肅穆。

  道樂歷史
  千山玄門音樂則是康熙年間,從鐵剎山劉祖傳入無量觀。據傳說,在百餘年前,有闞氏兩兄弟原為戲曲演員,由於郁郁不得志來到了千山無量觀蓄髮為道,兩人用畢生的精神,創製了“東北新韻”,它最顯著的特色即是將樂句慎密地銜接起來,給人以十全十美、不能支解之感。相傳兩兄弟隔着巨石背對而坐唱起東北新韻竟然分絕不差。

  最終兩人因積勞成疾雙雙累死。在“東北新韻”問世之前,東北區域玄門中主要撒播的“勞山韻”,聽說是由山東傳入的,新韻發生之後,很快在東北區域玄門中傳開,現在東北玄門全真教派宮觀接納的都是“新韻”。

  可能你也喜歡:
  中國最古老的劇種——崑曲
  獨具輕綿細膩風姿的揚劇
  另具匠心的二人轉文化
  滿族說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書”

走向世界的刀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