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另具匠心的杭州灘簧

氣息濃郁的雲南花燈劇

  中國的戲曲傳承數千年,縱然在現在在多種文化的襲擊下依舊能依附其怪異的演出方式和特殊的唱腔吸引着人們,同時戲曲也有許多分支,杭州灘簧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都會文化里灘簧的天下吧。

杭州灘簧

  杭州灘簧簡稱杭灘,為江浙灘簧一支,是浙江杭州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用杭州方言演唱。據傳,杭灘起源於宋室南渡,康王建都杭州,患病在床,杭人為迎逢康王,締造這種坐唱曲藝形式,故又有“安康”之稱。杭灘以坐唱形式,五、七人為堂,也有多至九及十一人的。角色分生、旦、凈、丑四種;

  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彩旦、小旦、老旦。藝人自操樂器,邊拉邊唱。樂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箏、笙、簫、笛、鼓板,有時也用洋琴。曲調包羅灘簧、弋腔、崑曲和小調等,曲牌有“西江月”、“點絳唇”、“醉花蔭”、“滿江紅”等二十多種。

  簧,清代以來盛行於江蘇、浙江一帶的代言體坐唱曲藝。民國初年經由化妝演出,逐漸生長為當地的戲曲聲腔。灘簧興起於清乾隆年間。乾隆、嘉慶之際是灘簧的早期階段,在那時坐唱曲藝流行南北的影響下,它是由南詞說唱衍變而成的一種代言體的坐唱形式。

  道光以後,崑曲由盛轉衰,灘簧繼起,以坐唱形式移植演唱《綴白裘》(新集)中收錄的崑曲折子戲。每折分為四、五回書。沿用崑曲聲腔,或取上半,或抽中段,或截下部,唱腔有繁有簡,有時按差異角色轉變曲調唱腔。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揚委婉如彈詞,拖腔又如崑曲,是一種將崑曲通俗化的唱法。

儺戲活化石—關索戲

  這一類移植崑曲的曲目,稱為前灘。尚有以漢族民歌小調演唱,取材於民間花鼓小戲的、以滑稽有趣見長的曲目,稱為後灘。江南各地的灘簧,由於多用當地方言演唱,詞句、曲調各自有所轉變,稀奇是后灘的曲調多吸收當地小曲,民間音樂色彩更濃。以是在總的形式及氣概方面雖相類似,而詳細曲調、伴奏、過門、唱法等都各有差異。因此各地灘簧多加以地方稱謂杭州灘簧、湖州灘簧。

  杭灘傳統曲目分前、后灘兩類。前灘如《琵琶記》、《西廂記》等,每本以四、五回為主,每回由若干曲調組成。后灘如《賣草囤》、《盪湖船》、《馬郎盪》等,以唱小調為主,內容取材於現實生涯。尚有單篇,以唱為主,相傳有300多折。后灘曲目有18折。

  灘簧的曲調厚實,曲體結構可長可短,能伸能縮。唱腔舒展與繁促相間。演唱氣概柔婉,音韻中和,靠近口語,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郁。演出以在喜慶堂會場所為主,演唱者少至3人,多至9-11人,通常是5人或7人,角色分生、旦、凈、丑4個行當。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小旦、老旦、彩旦。

  演唱者自操樂器,以鼓板擊節,絲竹樂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箏、笙、簫、雙清、揚琴,間或用笛;也有加小鑼、小鼓的。唱正書前,有先奏音樂的,有先唱開篇或節詩的。加鑼鼓的灘簧,以鬧台為前奏曲。在應堂會演出時,一樣平常先唱4個前灘曲目,飯後再唱4個后灘曲目。

  早期的灘簧開篇《宮怨》,曾在清代影響到四川清音、廣西文場、湖南絲弦等曲種,一直傳唱到現在,稱為灘簧調或灘簧腔,但多以當地方言演唱,音樂曲調也有了一定的轉變。

  你可能也喜歡:
  遠近著名的岳王廟
  氣概古樸典雅的杭州碑林
  歷史悠久的杭州鳳凰寺
  杭州最早的名剎:靈隱寺

最具聲譽的菜式:北京烤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