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最具粘稠色彩的北京年節文化

奇妙的北京民間藝術:毛猴

  過年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主要的日子,只不外隨着科技生涯水平的越來越高,現在的過年反而沒有以前的過年那麼的純粹了,下面就讓我們從北京文化的角度來,探索首都已往是怎麼過年的吧。

北京年節

  老北京過年習俗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女人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一頂新氈帽!老北京人過年,一樣平常從臘八最先,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后。舊時北京的一首民謠中說:妻子妻子你別讒,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頭一去賀年。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昔時釋迦牟尼用缽化緣,化得五穀雜糧果腹,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灶儀式,人們在灶君神像前供上關東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爺“上天”。人們云云尊重這位灶君,是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之後,人們最先準備過年。家家都要徹底清掃,準備干清清潔過新年。門上貼門神,門框上貼對聯,門楣上掛“掛箋”,門前插芝麻秸,屋內窗上貼剪紙,牆上貼年畫。

歷史悠久的山東快書

  除夕和月朔是春節的熱潮。那時的舊俗許多,既不許動鉸剪,也不許說不吉祥的話。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了聲音,於是家家戶戶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請過“財神爺”,在家內里恭尊重敬地供起來。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覺,叫做“守歲”。人人圍爐共坐,笑語喧闐,喜上眉梢,歡躍室內,小孩子們則在街上放鞭炮。夜女婿時,合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即最先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節時代,另一番盛況就是廟會和民間組織的種種花會。舊時的北京城內及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廟宇,春節時代,巨細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

  郊區的花會在春節時代最為活躍,險些村村都有,花會演出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綵,演出種種節目。

  喜氣洋洋的氣氛,五顏六色的年畫,劈啪做響的鞭炮和人們暖融融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給人們帶來了歡欣和溫暖。

  你可能也喜歡:
  令人難忘的北京的老字號文化
  北京老字號餐館的文化及靠山
  令人口水直流的老北京特色美食
  飲食文化:北京大雪節氣吃什麼?

獨具神韻的山東八角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