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的白字戲

別具一格的山東柳琴

  中國戲曲可謂名揚天下,最為著名的尤數京劇,各地方也有屬於自己的小戲劇,他們由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方言而組成。但隨着時代的生長怪異的中國文化現卻瀕臨無人繼續的慘狀,想要領會白字戲嗎?就隨着小編一起到廣東文化里看看吧!

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的白字戲

  白字戲是盛行於廣東省汕尾市(海陸豐)區域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白字戲歷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時刻)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連繫,遂逐漸形成了具有粘稠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音樂唱腔基本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因唱曲多用“啊咿噯”襯詞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噯”。厥後吸納竹馬、錢鼓、漁歌音樂等漢族民間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的氣概特點。汕尾市三有數劇種之一。白字戲曲劇種。

  正字戲傳入閩南、粵東后,與當地的潮調、泉調及漢族民間藝術相連繫,並用方言演唱而逐漸形成。當地稱中州官話為“正字”,稱內陸方言為“白字”,故名白字戲。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潮州白字(今稱潮劇)和南下白字沒有“啊咿噯”襯詞拉腔,跟(海陸豐白字戲)有所差異。白字戲盛行於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及惠東、惠來、紫金等縣的部門區域。

  早年白字戲如與正字戲同地演出,正字戲必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犹如台演出,則正字戲在前午夜,白字戲在後午夜,稱為“午夜反”;民間並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諺語。它與梨園戲在劇目、唱腔、語言上頗多相似之處,稀奇是潮劇,兩者方言差異,唱法差異,從音樂上都有所差異,海陸豐白字戲是用當地的福佬方言(學佬方言演唱),海陸豐區域方言只是跟潮汕方言都是來自閩南系。

  2006年5月20日,白字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溯源
  廣東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正字戲傳入閩南、粵東后,與當地的潮調、泉調及漢族民間藝術相連繫,並用方言演唱而逐漸形成。當地稱中州官話為“正字”,稱內陸方言為“白字”,故名白字戲。白字戲原有老白字(閩南地方戲)、潮州白字(今稱潮劇)和南下白字(海陸豐白字)之分,現為海陸豐白字的專稱。盛行於廣東海豐、陸豐兩縣及惠東、惠來、紫金等縣的部門區域。

  早年白字戲如與正字戲同地演出,正字戲必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犹如台演出,則正字戲在前午夜,白字戲在後午夜,稱為“午夜反”;民間並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諺語。它與梨園戲在劇目、唱腔、語言上頗多相似之處,稀奇是潮劇,兩者除方言略有差異外,險些相同,可見白字戲與正字戲、梨園戲和潮劇都有親熱的歷史淵源關係。

唱腔獨特的柳琴戲

  明末白字戲已經盛行。1925年10月,在黨人彭湃的嚮導下,藝人曾確立梨園工會,並作出改良戲劇的決議,編演了《彭素娥》等反封建反榨取的戲和宣傳革命的歌謠。現有專業演出整體海豐白字劇團。傳統劇目有200餘種,文戲多,“全連戲”(整本戲)多。

  有大鑼戲、小鑼戲、民歌戲、反線戲、科白戲之分。

  白字戲在粵東區域演出歷史久遠,而且經常與正字戲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陸豐地方俗例迎神賽會,若有幾班戲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戲居正棚,白字戲居偏棚。另有一種“午夜反”,即上午夜演正字,下午夜演白字。有所謂“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戲諺。

  白字戲的開台戲《凈棚》、《八仙拜壽》、《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無關係。白字戲有“哩”調,有“哩”拉腔,與《金釵記》、《荔鏡記》相同。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兩個劇種,有些劇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記》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差異外,詞曲俱同。

  從歷史資料和現在面目來看,均說明了字戲是在南戲改用方言而歌的泉調、潮調的基礎上,吸收了正字戲的許多器械,並進一步與海陸豐地方方言、民情習慣、民間藝術相連繫而形成。也有人以為,白字戲源自漳州、潮州盛行的竹馬戲。

  元、明之際,閩南大量移民到海陸豐,他們帶來宋代陳淳《上傅寺丞論淫戲》所說淫戲。

  宋慶元三年(1197年)漳州有“戲頭”“逐家裒斂錢物,豢優人作戲或弄傀儡,築棚於住民叢萃之地,四通八達之郊,以廣會觀者;至市廛近地,四門之外,亦爭為之,掉臂忌。”這種戲隨移民傳到海陸豐,就有現存的俗稱老白字的竹馬戲。

  可能你也喜歡:
  巧妙的北京民間藝術:毛猴
  最具粘稠色彩的北京年節文化
  另具匠心的舊京婚俗文化
  獨具一格的老北京社交禮儀

中國十大劇種之一的潮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