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一格的二夾弦藝術特點
戲曲內容厚實尚有多種樣式,老小咸宜,同時差異區域代表額文化差異,展現的戲曲特點也截然差異。今天要領會的山東戲曲周姑戲,源於民間,反映民間,以它的易唱易學,戲曲內容通俗易懂,廣受農村婦女喜歡,成為山東文化的一朵奇葩。
周姑戲,就是現在的五音戲。是中華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是享譽天下的唯一劇種。五音戲,原名“周姑戲”。距今約莫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長山接壤處,有一座廟,廟內有一個尼姑,姓周,人們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調,經常口哼小曲四處化緣。周村是她常到之處。時值清末,朝廷潰爛,喪權辱國,民不聊生。乞討者甚多。
有一對年輕要飯的,兩口子稀奇喜歡周姑子的小曲調。天天要飯歸來,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廟門下住宿,偷聽她唱小曲。此時,周姑子回到廟中就愛唱“尼姑思凡”時間長了,就學會了許多。今後,再前來要飯,就經常唱段小曲給人家聽聽,以討得主人歡喜,多打發一點乾糧。厥後,其餘要飯的,見二人唱小曲要飯要得稀奇多,也隨着到廟門下住宿,學唱。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要飯的便學會了唱周姑子小曲。周姑子的小曲小調普遍傳開了。越來越多的人愛聽這個調調了。乞討者們有了更多的生計時機了。於是,要飯的自動組織起來,打場子、趕廟會、唱堂會、慶宴會、忙紅白公務……由原來的干口清唱,到加上鑼鼓消息。這就形成了周姑戲的雛形。
獨具藝術風格的仙佛寺石窟文化
由於該曲調易唱易學,內容多數是反映國民鄉里的民間凡事,因而深受農村民眾迎接。稀奇是戲文中的男婚女愛、打情罵俏,事非恩怨、家長理短,逢場做戲、捧場逗眼,鄉上氣息、通俗易懂。倍受農村婦女青睞,稱為“拴妻子撅子”。
周姑戲唱腔繾綣、委婉悅耳,大多显示後裔情長的故事,深受農村婦女的喜歡。境內有民謠道:“周姑子,娘們兒的事,男子不去聽,女人抹上蜜”。聽說,已往曾出過這樣一個笑話:有一村婦走外家,聽說鎮里演周姑戲,她晚飯都顧不上吃,抱起孩子就往鎮里跑。由於急不擇路,跑進一塊瓜地里,沒留意被瓜蔓子絆倒,孩子拋得老遠。
她顧不得疼痛,爬起來抱起孩子跑,總算沒有延遲了看戲。但等聽完了戲一看,懷裡沒了孩子,而是一個大冬瓜。孩子丟了,她哭着回到外家,進門一看,孩子卻睡在被窩裡。原來她急着聽戲,抱孩子錯抱了枕頭。這個小故事可足見那時人們對周姑戲的喜歡水平。
20世紀初,“周姑子戲”已普及境內各區、縣,民間的戲班(社)已很普遍,這時期,“周姑子戲”逐漸吸收了京劇、崑腔等劇種的營養,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板式和鑼鼓伴奏系統,傳至今日,該戲的板腔主要有悠板、二玉應、雞刨爪、散板。
你可能也喜歡:
歷史悠久的山東快書
獨具神韻的山東八角鼓
唱腔怪異的柳琴戲
另具匠心的山東柳琴
江漢平原皮影戲藝術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