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獨具一格的二夾弦藝術特點

獨具藝術風格的仙佛寺石窟文化

  山東是許多文化的起源地,在經由漫長歲月的積澱,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山東文化,戲曲作為主要的非物質文化,在山東大地也是蓬勃生長,撒播於各地方之間差異劇種,代表了各地方差其餘靠山致彩,二夾弦就是這麼一個獨具一格的存在。

  二夾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曲劇種,起源於河北,生長於山東菏澤,曾普遍盛行於蘇、魯、豫、皖四省界限區域,解放后在亳縣受到重視,得以迅速生長,並逐步形成自己的特點,現在仍鬱勃不衰,成為亳州最受寬大群眾迎接的兩個主要劇種之一。這一戲劇伴奏樂器主要是四胡,這種四胡上的四根弦每兩根劃分夾一束弓上的馬尾,舉行拉奏,人們因以名之,稱之為“二夾弦”,在亳州一帶也稱“兩夾弦”。

  兩夾弦的基本唱腔為大板、二板。另外另有三板、北詞、娃娃、山坡羊、捻子、贊子、砍頭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調。伴奏樂器,以四胡和柳恭弘=叶 恭弘琴為主,輔以二胡、板胡、三弦、橫笛等。襲擊樂器與京劇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調梆子影響用“二本腔”(假聲)外,小生、旦、丑、凈均以真聲為主,尾聲翻高用假聲,保持了傳統的演唱特色。

  兩夾弦的傳統習慣是唱功重於做功,以是它的唱腔是戲劇結構的焦點。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紅臉、花臉行當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紀20、30年月以後,兩夾弦得以迅速生長,角色行當齊全,音樂、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紅臉用二本腔演唱。從這一時期最先,兩夾弦唱腔就基本牢靠下來。

  兩夾弦的唱詞有兩種差其餘結構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的上下句式,韻腳為上仄下平,下句押韻。在這種結構形式中,亦有一種字數若干轉變不定的是非句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唱詞,雖仍為上下句體,但句體的排比枚舉、韻腳的要求等不太嚴酷,垛句上下的呼應也紛歧定對稱。

江漢平原皮影戲藝術中的“奇葩”

  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三、三、二”結構的[娃娃]句體,這種詞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韻外,其餘各句均為統一韻腳。第三句為“平、平、仄”,中央三句為“仄、平、仄”,最後兩句為“仄、平”。在現實應用中,對此要求並不十分嚴酷。

  兩夾弦所用的語言,為魯西南區域的方言,與通俗話相比,聲韻基真相同,但其四聲調值都有着顯著的差異,語彙稱謂不盡相同。

  文場樂隊設置、巨細不等,一樣平常是四至八人。使用的樂器以四弦(也叫四胡)為主,它類似二胡,有四根琴弦,劃分夾着兩股馬尾舉行演奏,以發出雙印,音量較大,琴師在演奏時常戴有金屬指帽按弦,音色鏗鏘有力,其它弦樂器有二胡、矮稈墜胡,有時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撥彈樂器有琵琶、中阮、三弦等。管簧樂器有竹笛、笙、悶子等。

  在武場音樂中最要害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場音樂的總指揮,兼奏手板、邊鼓及堂鼓。雲鑼、木魚、小鈸等使用很少,一樣平常不另設專人,而由籌劃大鑼、鈸的人劃分兼奏,嗩吶由弦樂師兼奏。

  兩夾弦經典傳統劇目有所謂“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帘子》、《二帘子》、《花轎》、《抱牌子》)之稱。尚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90餘出,多是反映民間的小戲。

  另有不少是從山東柳子戲、山東梆子子等地方戲中移植過來的。兩夾弦的劇目快要百出。它的基本劇目有“大帘子、二帘子、趕關,提籃子(武家坡)”,“花牆、藍橋、抱牌子”或“織機、拐馬、柳迎春、花牆、藍橋、太陽牌”等說法。這些劇目主要是對照盛行的民間傳說故事。如《大帘子》,即梁山伯與祝英台隔簾相會。

  你可能也喜歡:
  山東曲藝鼻祖“山東大鼓文化”
  山東“奇葩”曲藝之山東梆子文化
  怪異的山東藝術文化:五音戲
  極具特色的山東戲曲藝術

獨特風格的漢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