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曾經的台灣呼籲中央:赤崁樓

台灣的“西湖”澄清湖

  台灣這個歷經搖搖欲墜的土地,雖然它的歷史並不像我們中原區域那般悠久,然則並不故障它締造的都會文化和履歷讓人感應驚心動魄,赤崁樓作為見證了最特殊時期的事迹,是台灣文化極其主要的活化石。

赤崁樓

  赤崁樓,原為荷蘭人所建。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修建普羅民遮城(因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故也稱紅毛樓),曾為全島統治中央,至清代已傾圯,僅留部門殘跡。漢人稍後在原址之上興建中式祠廟,戰後又由他處遷來九座贔屓碑,終成今日樣貌。今日所稱赤崁樓着實是普羅民遮城殘跡,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夾雜體,今列為一級事迹。

  赤崁樓的文物與修建歷經荷蘭、明鄭及滿清時代,初建於公元1650年,其建材聽說皆由荷蘭人自外洋運來,稱為普羅民遮城,系荷蘭人在漢人起義抗荷的郭懷一事宜后所興建的。在鄭樂成攻佔台灣以後,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承天府,並以赤崁樓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隔台江與今安平古堡相對,十分具有歷史與文化的價值。

  現在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昔時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容貌,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檐的中國傳統修建是赤崁樓的符號,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檐歇山的显示,重檐之間實即為二樓部門,繞以綠釉花瓶欄杆。

文化底蘊豐富的台灣民歌文化

  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昔時普羅民遮城的大門;現在赤崁樓分三層,飛檐欄杆,樓上以磚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內部陳列着相關的文史資料和文物,尚有巨炮和瞭望台的遺迹。

  赤崁樓的周圍是廣漠的庭園,除了可供遊人散步以外,庭園中也鋪排了多項歷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御龜碑,馱着碑的着實並非龜,而是龍九個兒子之一,名為贔屓,傳說中善駄重物,因此常被用來做為碑的底座。那九隻大石龜各負丈余的石碑,是乾隆帝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御碑。

  此外尚有別處遷來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稀奇。根據魯迅先生的說法,用帶箭的鴕鳥來做裝飾品足見其大心胸,那麼這匹斷足石馬或許也能夠說明一樣的原理吧。

  看到廣場上有一組鄭樂成吸收荷軍獻降書的雕塑群像,儒生裝束的國姓爺揚眉按劍,殖民者在其眼前俯首認降,我們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民族聲譽和自滿。

  赤崁樓在台灣開拓史上具有主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曾經是全台灣的呼籲中央,見證過台灣政權的更迭和歷史滄桑,感受過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碰撞。這裏的一磚一瓦,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都凝聚着民族的興衰榮辱。

  你可能也喜歡:
  不得不知的台灣夜市十大誘人美食
  台灣文化生長的四大特點
  蘊含着厚實的民族文化精髓的台灣民歌
  台灣本土的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歌仔戲

台灣居民驅趕瘟疫的習俗:鹽水蜂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