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居民驅趕瘟疫的習俗:鹽水蜂炮
台灣文化由當地客家文化和後期不停湧入的以福建為主的移民文化組成,這個系統深入到了這座都會文化的各個方面,著名的台灣民歌為例,它就是經由福佬民歌和客家民歌組成。為日後影響深遠的台灣盛行音樂做基礎。
台灣同胞喜歡用民歌來抒發自己心裏的情緒,謳歌勞動,謳歌戀愛,謳歌生涯。無論是烈日當空的白晝,照樣月色空濛的夜晚,也豈論是山區、平原,照樣漁村、茶園,人們經常會聽到陣陣悠揚悅耳的民歌隨風飄來,但聞其聲,不見其人,令人心曠神怡,陶醉於大自然的懷抱之中。
簡直,台灣不然則戲劇之鄉、音樂之島,同時照樣中國民歌的寶庫。台灣民歌種類許多,除原住民同胞聚居地盛行的種種山地民歌之外,在漢族人民棲身的區域,主要盛行着福佬系民歌和客家系民歌。
福佬系民歌
福佬系民歌是指用閩南語演唱的民歌,福佬系民歌多數屬於小調系統,演唱方式屬於單音的曲調唱法,每段四句,每句多為七個字(少數為五字句),內容以謳歌戀愛為主,次為勞動、滑稽、敘事或童謠等。除自古撒播的傳統民歌有牢靠歌詞,多數由演唱者即景生情,形式活躍,自然輕鬆,一樣平常來說,情歌和敘事歌大多用七字句。
福佬系民歌的氣概,以抒情哀怨的旋律為主,也有節奏活躍、具有強烈取笑性的滑稽歌,曲調則多以五聲音階組成,恆春區域的民歌至今仍保留着福佬系民歌純樸的氣概;而蘭陽平原的民歌,大多已被吸收為歌仔戲的曲牌,成為盛行全島,深受民眾喜歡的一種台灣地方戲劇了。
由於生涯環境的差異,現在閩台兩地的福佬系民歌也發生了差其餘藝術氣概,有人以為,閩南的民歌對照注重藝術性,而台灣的福佬系民歌則較為通俗、好唱。然而不管海峽兩岸的福佬系民歌在氣概上有何差異,它們都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土壤內里,配合譜寫着民族文化的新篇章。
歷史悠久的台灣“漢唐樂府”文化
客家系民歌
客家系民歌分“客家山歌”和“採茶歌”兩種,用客家語演唱,它由粵東和閩西客家移民傳入台灣,普遍盛行於北部桃園、新竹、苗栗和南部高雄以及屏東的丘陵區域。
客家山歌與屬於“小調系統”的福佬系民歌在氣概上有很大的差異,“小調系統”的民歌多為平原區域城鎮中的“里巷之歌”,而客家民歌則純屬“山野之歌”,在丘陵區域傳唱,抒情色彩更濃,“野味”更足。
客家山歌以謳歌戀愛為主,也有反映整體生產勞動的,其曲調亦是五聲音階,演唱起來,節奏舒緩委婉,悠揚繾綣,韻味十足,異常優美悅耳,和現在粵東梅州區域盛行的山歌調大致相同。客家山歌亦是每首四句,每句多為七個字。
最為人稱道的是,客家山歌多接納雙關語、隱喻、借代等手法,藉以抒發心裏的情緒,表達某種深刻的寓意,聽來十分蘊藉而耐人尋味,有極強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文學享受。以是每一首好的客家山歌,都是一首好的“七言絕句”。
客家人大多棲身在山區,唱山歌時經常是隔着一座山或一條河唱給對方聽,唱時沒有預告,怕別人會聽不清晰,因而為引起對方的注重,客家山歌多數是第一、二句接納《詩經》中“興”的手法,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山歌的開頭,起到某種“過門”、“前奏”的作用,而要害的內容是在後面兩句。
客家山歌可以獨唱也可對唱,除有牢靠歌詞的傳統山歌之外,演唱客家山歌需要因時制宜、即景抒情、現編現唱的高明手段。
你可能也喜歡:
曾經的台灣呼籲中央:赤崁樓
台灣的“西湖”澄清湖
多元化的台灣飲食文化
著名的台灣旅遊景點:九族文化村
台灣最理想的避暑勝地:阿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