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天下少見的有數劇種:臨高人偶戲

歷史悠久的海南民族文化

  中國戲曲是人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手段,由此也降生了各地方特色的差異劇種。遠在海南臨高,就降生了一種有數劇種“人偶戲”。以臨高方言演唱,極具海南文化氣概,加上人偶同演的地方特色和鮮明藝術個性,成為海南都會文化獨佔的一朵奇葩。

人偶戲

  臨高人偶戲(又稱佛子戲)是我國人偶同演的有數劇種,歷史悠久,藝術怪異,它以臨高方言演唱,人偶同演一個角色,唱腔以“呵羅哈”、“浪嘆”為主,伴奏以嗩吶為主的樂器,至今已演了三百多個傳統劇目。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海南臨高,以“人偶同演”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藝術個性,成為我國曲藝百花園裡的一朵奇葩,海南獨佔。

  源於宗教祭祀
  據傳,臨高人偶戲系從民間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流動演變而來。清康熙修《臨高縣誌》紀錄“臨俗多信仰神道,不信醫藥,每於節例,端木偶於肩膊,男女巫唱答為戲,曰驅魔妖,習以為常。”

  《海南省志》對清康熙年間臨高人偶戲的盛行也有紀錄:“清康熙年間,土劇班子最盛行,浸淫全島,婦孺老小,幾無不識土劇。”

  在臨城鎮文瀾江邊有一座文廟,裡邊保留着由民間老藝人陳和成募捐的幾個木偶,其頭像造型生動、鐫刻仔細,有4個木偶的腦後還刻有“康熙”字樣。這也佐證了臨高人偶戲曾存在於清康熙年月,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海南第一山:東山嶺

  人偶同台演出
  早期的偶像,爭取神、佛之形,巨細如拳頭,故又稱“佛子戲”,之後偶像逐漸增大並人形化。其演出最大的特點是人偶同台。

  一樣平常的人偶劇在演出時,舞台周圍圍着圍布,觀眾只看到木偶看不到演員。而臨高人偶戲則人偶配合飾演一個角色,舞台不設帷布,演員以自己的喜怒哀樂等來彌補木偶神色的不足,人偶交織演出,自成一派,是我國木偶藝術園地有數的劇種。

  今天的人偶戲依然是臨高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主要文化載體,逢年過節和遇喜事,臨高人都喜歡唱幾晚人偶戲增添喜氣。

  臨高人偶戲以內陸民歌調“阿羅哈”和“朗嘆”為主要唱腔,伴奏以雙嗩吶為主,另備有三弦(或秦琴)、椰胡、低音竹笛,襲擊樂器有中鼓、鑔、鑼等,地方特色濃郁。

  1962年,戲劇大師田漢曾蒞臨高視察,旁觀人偶戲的演出后,讚美人偶戲為有數品種,差異凡響,並賦詩云:“椰子林邊幾曲歌,文瀾江水裊新波,此間亦有劉三妹,唱的臨高生產多。”

  國民喜聞樂見
  “文革”時代,臨高人偶戲曾被阻止演出。1978年,當臨高縣人偶劇團恢復演出時,泛起了萬人空巷爭看人偶劇的盛況。之後,臨高各地的業餘劇團尤如雨後春筍,越辦越多。1981年和1992年,臨高木偶劇團還曾兩次進京,劃分演齣劇目《海花》、《鬧鐘爺爺》和《蓮花仙女》,均有獲獎。

  你可能也喜歡:
  藝術瑰寶——粵劇南派武功
  極具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間吹打樂
  悠久的傳統習俗西塞神舟會文化
  器樂藝術代表文體的宜昌絲竹

你所不知道的海南風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