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頗具特色的貴州屯堡文化

盤點: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原是古代文化的中央,而遷徙是向遠離文化中央的區域舉行流傳的一個主要途徑,而且遷徙后的人們連繫當地的情形,經由融合,生長締造出加倍厚實多彩的地方文化,現在天要先容的屯堡文明就是一個遷徙后發生的,是貴州文化一個主要的見證。

貴州屯堡

  貴州屯堡,今天的貴州,仍然聚居着一支與眾差其餘漢族群體“屯堡人”。這裏的人過着與世阻隔的生涯,時至今日依然恪守着其世代傳承的明朝文化和生涯習俗,歷經600年的滄桑,形成了今天獨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這是一段關於明朝移民的歷史影象,一種怪異的漢族文化徵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傳統,又在耐久的生產勞動中締造了怪異的地域文明。屯堡是漢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天下上最後的明代古村。屯堡是指貴州特有的一種村子形式,它的文化內在厚實,學術界稱之為屯堡文化。位於安順市周圍的天龍屯堡是保留較完整的一個。

  明代是雲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時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萬雄師進攻西南,祛除了元朝殘餘勢力,並把軍隊留在雲貴區域,又下令將留戍者的怙恃妻子後裔所有送到戍地。

  在當地,軍隊的棲身地稱為“屯”,移民的棲身地稱為“堡”,他們的後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已往了,屯堡民居的修建、衣飾以及娛樂方式等依然沿襲着明代的文化習俗。

雲南曲藝“奇葩”昆明曲劇

  屯堡村寨多接納隨處可取的石板蓋房,是屯堡文化一個主要的外顯特徵。安順屯堡村寨在選址上遵照傳統風水理念:“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是背有靠山,前臨壩子,兩側流水曲折。戰爭年月為了向軍隊的供應提供保障,使屯堡人形成了區別於其他人群的自力文化單元。

  安順屯堡村寨出於當初軍事防禦的需要都砌有圍牆,使屯堡村寨成為自力的一個社會單元,圍牆呈圓形或半圓形,隨陣勢的升沉而修建,蜿蜒曲折,盡顯歷史的蒼桑。在村寨前建有堅硬寨門,儼然古城門,大有拒敵於千里之外的氣焰。

  貴州的漢族大多操漢語北方方言的川黔、黔東南、黔南3個次方言,屯堡人所講的既非川黔次方言,也不是黔東南、黔南次方言,形成一個怪異的方言島——屯堡話,俗稱“二鋪話”。

  屯堡區域婦女的服裝異常特,多以青、藍色為主,樣式為寬袍窄袖而且不加花邊。據當地的老人講,屯堡婦女的衣飾是傳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馬大腳”的衣飾。俗稱“鳳陽漢裝”。這些衣飾從安徽傳來,在安徽當地早已失傳,然則在屯堡卻完好地保留下來了。

  屯堡人的飲食習俗受歷史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內容厚實、特色突出的飲食文化,既有江淮氣概和便於戰爭中攜帶的特點,又有貴州山間壩子所衍生出的一些特點。

  漫長的滄桑歲月,足已更改任何一種事物,而那誰人都難以抗拒的歲月沖蝕,卻沒能給屯堡人留下太多的風化痕迹,它犹如一枚經年形成的琥珀,在自己獨佔珍愛層下栩栩如生。桃花園是虛擬的,而屯堡卻是真實而鮮活的。我們可以從600年屯堡民間藝術中感受那真實歷史厚重的脈息。

  你可能也喜歡:
  漢族民間美術——澳門神像鐫刻
  繾綣抒情而又清新明快的丁丁腔
  歷史悠久的福建客家文化
  獨具一帶地方的劇種——海城喇叭戲

歡快的雲南佤族竹竿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