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東莞冬至習俗都有哪些?

溫州冬至習俗,你知多少?

  東莞鎮是山東省政府首批宣布的中央鎮,被譽為莒縣的“北大門”。東莞境內山巒升沉、景物優美、勝景事迹眾多,文化資源厚實。我們知道,東莞也是人傑地靈,出過不少的名人。那麼,你們知道東莞的特色習俗和文化是什麼嗎?現在就讓小編來揭曉廣東文化中東莞的冬至習俗。

東莞文化 

  一、客家一帶:做蘿蔔粄、吃燜鵝
  在東莞的客家一帶(清溪、鳳崗、塘廈)過冬至,每戶人家都市用糯米和蘿蔔絲做成蘿蔔粄,並吃燜鵝。

  蘿蔔粄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食物,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能少。

  先把蘿蔔刨成絲煮熟后,壓干多餘的水分。再用豬油將蝦米、豬肉、臘腸等餡料爆香,然後將它們跟蘿蔔絲、芹菜粒、適量的鹽、胡椒粉等調味料攪拌在一起作為餡料。接着把這些餡料放進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粄皮內,做成圓餅容貌,放置在新鮮的欖恭弘=叶 恭弘上(也可用芭蕉恭弘=叶 恭弘),最後用鍋蒸熟即可食用。

  二、東坑:咸丸
  咸丸是東莞人在冬至、除夕、元宵都吃的。示意合家團圓之意,東莞咸丸用料細膩、考究、糯米粉製作,隨意捏成團,不加餡。用雞作,佐以魷魚、蝦米、冬菇、臘肉碎粒、鹹菜鮮甜鮮味,是東莞傳統美食

  在東坑,人們會取用當天的剩菜,餡料一樣平常為蝦米、瘦肉、蚝豉、魷魚、冬菇、青菜熬成,咸丸用糯米粉搓團投入湯鍋中即可。

  三、茶山:同樣是咸丸,然則只有咸,沒有餡兒
  茶山冬至同樣是做咸丸,不外茶山做的咸丸卻是一個齋丸,只用糯米搓團而不包餡料,“咸丸”的精髓可謂在於湯。

潮汕冬至文化習俗有哪些

  四、城區:做“冬團”
  在東莞城區,冬至這一天都市做一種特色小吃——“冬團”。啥叫“冬團”?實在就是用舂糯米、粳米粉包成團,意味着“團圓完善”。不外,冬團有甜咸之分,一樣平常白色為甜、紅色為咸,酥木團為紅色,取“鴻”運之意。

  一樣平常來說,“咸團”用眉豆、少量沙姜、糖、鹽做成:“甜團”的餡較為厚實,有爆米花、花生和黃糖。

  五、沙田:煲紅薯糖水
  在東莞沙田鎮,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有煲紅薯糖水的習俗。紫紅的紅薯寓意着日子,紅紅火火,家人身體健康健康。

  六、企石鎮:菜頭角
  在東莞企石鎮,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忙着做一樣傳統小吃——“菜頭角”。這是一種以“菜頭”,即蘿蔔做主要餡料的傳統小吃。

  為了迎接冬至,企石鎮不少家庭都市聚在一起,着手做菜頭角,在冬至前迎接親友密友來作客。

  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菜頭角”,首先把包裹餡料的糯米粉和粘粉夾雜煮熟,再放入用蘿蔔、臘肉、臘腸、蝦米、花生、豆腐乾製成的餡料,然後放進鍋爐蒸熟、貼恭弘=叶 恭弘而成的。

  七、其他習俗:拜冬、男的剃頭,女的洗頭
  東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兒在冬至這一天,攜夫帶子回外家拿着自己做的“冬團”帶些糕點、水果、豬肉雞、鴨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怙恃親相聚一堂用飯。其寓意着有始有終,“從年頭行到年尾”,祥瑞之意。

  東莞水鄉片的一些鎮街有個習俗,就是冬至節前要剃頭,東莞內陸有句順口溜:“擔冬擔矮小,擔年擔富貴”。意思是,若是頭髮沒有修理,就“擔”着頭髮(即“頂着頭髮”)過冬的話,就不會長高,會變得矮小。若是“擔”着頭髮過年,就能富貴。以是以前東莞人從冬至事後都不剃頭,到過了正月才去剃頭說法。

  猜你也喜歡:
  古色古香的貴州茶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甘肅習慣文化
  歷史悠久的甘肅齊家文化
  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旅遊勝地

蘇州冬至的習俗及傳統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