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風採的成都地方特色方言
青島一個優美的海港都會,是我國第二個吞吐量到達億噸的大港,在已往人們因地制宜,以漁業為主要的生涯手段,然則大海上天氣幻化莫測,風雨無情,天后宮就是為了保佑海上作業的人們而設立的,后形成一系列傳統流動,撒播至今成為青島文化的一部門。
起源
天后宮是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由青島村胡姓族人捐資興建,有殿堂三間,供奉媽祖、龍王和財神。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住持宿義明的募捐下,擴大了修建規模。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天后宮制訂了致祭制度,並建成大殿,鰲山衛和浮山所的官員們分春秋兩季前來祭祀,使這裏形成了規模盛大的海灘廟會,即新正民俗文化廟會。
委婉細膩且語言風趣的即墨柳腔
生長
“文革”時期,天后宮遭受了偉大的人為損壞,1996年,天后宮獲得了重新整修,釀成了一座面目一新的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新正民俗文化廟會也得以恢復。“新正民俗文化廟會”,在青島人的心目中有着深遠的影響,也是青島市市南區延續至今惟一的大型文化廟會。2000年予以恢復,由青島市文化局主理。
天后宮新正民俗文化廟會經由了歷史的沉澱和民間的自覺推動而生長到今天,具有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民間信仰、寓教於樂和傳統民間文藝傳承等主要價值,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和民間文化流動,具有其怪異的影響力。
流動
新正民俗文化廟會包羅新年撞鐘儀式、民俗風情攝影大賽、“迎新春”對聯、燈謎大賽、“國民樂”民間藝術雜耍演出賽、“童年的回憶”民間遊戲競技演出賽、“祭海”民俗演出、民間剪紙大賽、民俗文化藏品交流鑒賞大集、“亮出你的絕活來”民間藝人絕活展示、元宵燈會、文藝演出等厚實多彩的民俗文化流動。
你可能也喜歡:
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迷人的蒙古風情—鄂爾多斯婚禮
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的搏克
細膩婉約而又剛柔並濟桂劇
青島傳統技術工藝:貝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