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的冬至習俗都有哪些
冬至標志著陰陽交替,陽氣回升,是我國陰曆中一個主要的節氣。在冬至這一天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稀奇是在南方加倍盛行。說到吃湯圓,不得不提寧波湯圓。寧波人很重視冬至,在他們眼裡“冬至大如年”。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寧波文化中他們是若何過冬至的吧。
一、大頭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寧波人一樣平常不出門,冬至節一早有全家人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俗。大頭菜香成了寧波冬至節風味怪異的鄉下美食,讓人食之難忘。冬至節前夜,家家烤大頭菜,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將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恭弘=叶 恭弘也不要虛耗。削掉外面上有坑坑窪窪的器械,放入鑊中,塊要切得稍厚一點,否則容易煮散導致筷夾不起。大頭菜先放入,後放大塊年糕,翻一下,放點醬油,然後把呼呼燃燒的柴爿蓋上草灰,柴爿通宵暗燃,用文火煮,大頭菜在鑊里焐一夜。第二天一早水將燒乾時,放入糖和鹽,再澆入一層菜油起鑊,香氣四溢的大頭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
大頭菜耐久耐煮而穩固形,一鑊方方正正的大頭菜,在醬油、菜油的滋潤下,紋理清晰,看似有紅燒肉的質感。夾一筷入口,菜香撲鼻,嚼之肉質軟嫩,鮮咸中帶着大頭菜天生的甜味,沒有太多調味品的摻和,吃的就是大頭菜的原汁原味。
冬至大頭菜烤年糕的要害是冬至那晚灶火不滅,家家都要燒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傳,日子紅火是老國民最着實最基本的瞻仰,而年糕則寓示“年年高”。
二、拜冬至
寧波老話“冬至大如年,天子老倌要謝年”,寧波冬至盛行祭祀祖先,焚香燃燭,稱“拜冬至”。舊時冬至日有宗祠的大族則在宗祠內用三牲福利祭祀祖先,令人興“孝思不匱,永錫爾類”之思。是日,當地望族凡男性,由族長率領,在宗祠內舉行族祭禮儀。將整雞、整魚放在紅木盤上,恭尊重敬地端放到祖先靈位前,先由族長太公上香叩頭,然後各子孫按輩份循序逐一膜拜祖先,行三叩頭之禮后,由主持人念祭祖辭,再焚燒紙錢、寒衣供死者享用和禦寒,俗稱“送寒衣”。
冬至前,預先剪好紙做男女衣服,以備冬至日在先祖像前焚化,叫“做寒衣”。祭典之後,按通例,祭祀當值者依賴祠堂公田的收入,備辦“冬至酒”,也叫“亞歲宴”,所有“拜冬至”者均入席,既眷念亡者,又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鄉情,稱之為“食祖”。還請戲班子在宗祠處演戲。族祭的“冬至酒”每戶僅限一人加入。若四周住有伶仃或無力做羹飯者,亦邀來共餐。囿於禮俗,謝絕女性加入冬至酒。
“冬至酒”散席后,同姓宗族祠堂還要按人丁分發“胙肉”。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有諸多獎勵禮貌,清朝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級,民國有高小、中學、大學、留學四級,以學歷區別崎嶇,高者多得,以示激勵;老人優先,在50、60、70、80、90歲數段,數目依次遞增,以示敬重。冬至“胙肉”是用祠堂公田所產或富家捐錢購置的,族長主理其事,“胙肉”在那時被視作一份厚禮。
氏族內每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續修一次族譜,續譜在冬至日舉行開筆儀式。冬至也是遊子尋根認祖之日。
三、冬至湯糰
寧波民間有“吃了湯糰大一歲”之說,吃湯糰一直是寧波盛行的冬至習俗,冬至吃的湯糰又叫“冬至團”。寧波老話“冬節糰子年節糕”之說,意思是冬至節吃湯糰,過年吃年糕。冬至吃湯糰象徵團圓、圓滿、協調、祥瑞。
“冬至團”以糯米粉為外皮,“冬至團”之,以豬肉、薺菜、蘿蔔絲、豇豆沙、赤豆沙等蒸好作餡子。“冬至團”分甜咸兩種,甜團做法:裡邊不放糖,待團煮熟,外表用炒熟的黃豆磨成粉加上白糖或紅糖“擂一擂”,以是又叫“擂團”,香甜爽口。有的人家裹好的團,放在晚稻米里“擂一擂”,在羹架上蒸熟,叫做“雪團”。
冬至前幾天,用糯米水磨,干后揉粉備用。冬至前一日晚間,全家巨細一起來搓湯糰,主婦們將搓好的湯糰盛於盤中,冬節早晨,燒煮甜湯糰,先在堂前敬供神明與祖先。祭拜竣事後,會將湯糰黏一二個在門戶獸頭鋪首之上,視為辟邪。然後家人圍坐而食,取其團團圓圓之意。“冬至團”好煮,吃起來細膩、黏軟、滋潤。“冬至團”煮做好後主要用以作祭祖供品,也可用於親友互贈,鄰里相饋,小輩送尊長,或者待客,冬至團是“亞歲宴”上的必備食物之一。
四、冬至羹飯
舊時,在寧波,每戶人家,無論貧困富足,冬至日有祀神之舉,叫做“供金紫”;各家多備辦酒肴,在家祭祀祖先,稱為“冬至羹飯”。“供金紫”着實就是“家祭”,焚香點燭祀祖所用的蠟燭須為綠色。在冬至前數日,將祖先遺像從箱中取出,逐一開啟檢視,如被鼠咬蟲傷,馬上送裱畫店整修。至冬至夜,循例將本支系歷代祖先遺像取出,按輩份依序掛起,懸挂堂前間,陳設供桌擱幾,燃點香燭,供奉祭品,藉以表“孝思不匱”之意。
瀋陽著名的特色歷史文化
祖先遺像名堂甚多,有伉儷合繪於統一幅者;有男女各繪一幅者;尚有的生前不願預先繪遺像,到了壽終正寢,移靈於中堂之際,才召來畫師面臨死者摹仿。
冬至夜闔家相聚宴飲,一樣平凡人家都備“十碗頭”,取其完善無缺之意。其中又以“六葷四素”居多,葷的有雞、肉、魚、蛋等,素的有千層結、粉絲、青菜、烤麩等,都是家常菜肴。有的還包羅“四京果”:胡桃、桂圓、蓮心、黑棗之類;“四水果”:橘子、蘋果、生梨、金柑之類:“四茶食”:黑洋酥、白麻片、麻酥、桃酥之類。滿滿一大桌,邊吃邊聊,於推杯論盞間加深親情友誼。一年間的疑慮隔膜不知不覺煙消雲散,一年疏遠了的親情和冷漠了的友誼再度續上。
五、冬至圓夢
冬至夜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老寧波人有“困困冬至夜”的說法。在睡前要洗熱水腳,意思是養成晚上熱水洗腳的好習慣,天冷不開裂,也祈求來年走得順遂。寧波民諺“冬至前夜夢最靈”。冬至前一天晚上,備好香燭向灶神祈求美夢,亦有趕往慈城鎮清道觀(今已毀)求夢者,謂“冬至前夜夢最靈”。寧波民間總以為冬至夜的夢最美妙,以此夜夢兆占卜一年休咎,那一夜要比平時要睡得早些,以求美夢。
冬至當天早晨,人人會相互傳夢,尊長還會為小輩們“圓夢”,跟西方聖誕節孩子放襪筒等聖誕老人爬煙囪來送禮物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冬至節與西方聖誕節雖時間相近,但兩者體現了器械方的文化差異:西方人過節喜歡以狂歡來慶祝,而我們寧波因怪異的農耕文化,更傾向於以溫馨祥和的方式過節。
六、冬至老話頭
寧波有關冬至的民諺還真不少。“過了冬(指冬至),日長一顆蔥”、“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喝了冬至酒,一天長一手。”意思是說,冬至這天日間最短,過了冬至日,白晝就一天比一天日間長、夜晚漸短,道出了冬至日的氣象特點。“冬至有霜,年有雪”是說冬至有霜,過年就會下雪。
“冬至多風,嚴寒年豐”、“冬至前頭七日霜,明年有米沒礱糠。”“冬至青雲從北來,定主年豐大發家”,這是討口彩。
“冬至西寒風,明年燥鬆鬆”、“爛冬油菜燥冬麥”指冬季多雨油菜長勢好,乾燥麥子長勢好。“冬至長長節,做到除夕歇”意思是:只要你有時間,有心去做,在這一時段內活計許多,什麼都可以做,做到除夕方可歇息。
但若是真的從冬至做到除夕,那麼,寧波人又有另外一種說法,叫做:“兒孫不還債,冬至連除夜。”寧波話“還債”的意思是不孝順或沒修養,此話謂兒孫不孝順,那末只有一年做到頭了。
七、冬至進補
冬至進補在寧波歷史悠久,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昔人以為冬季是“生氣隱蔽、陽氣內藏”的季節,是調養、蓄積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求“養藏之道”,適時進補,更好地施展食材、藥材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寧波人冬至進補必服中藥。因此,冬至一到,中醫師、中藥鋪,熙熙攘攘,其盛況要到立春為止。
王詩琅所編的《艋胛歲時記》中有關“補冬”的紀錄:“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福眼肉(福建產龍眼干)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謂這天食補品,於身體稀奇有益。”
寧波舊俗,冬至正時候,投擲蘿蔔至屋瓦上,經雨淋日晒成干后,網絡掛於牆壁之上,俗稱“冬至蘿蔔”,謂是治痢疾的良藥。
隨着時代的生長,以前冬至日的種種習俗也逐步消逝了。但作為一種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現在的寧波人照樣應該領會一些。
猜你也喜歡:
南京冬至習俗與傳統過法
成都蜀繡的生長歷史與工藝特點
吳語的典型標誌:杭州方言
文化遺產:南京梅花山的文化
瀋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