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深圳發展史,不得不看!
作為歷史文假名城的海南,撒播下來許多的清明習俗。而這些習俗的背後,總是有着或多或少的故事。海南是華僑之鄉,每年清明,不僅有家鄉親人舉行祭掃,大批旅居外洋的瓊籍鄉親也紛紛趕回海南,回鄉省墓。想念祖先,寄託鄉情。想要領會更多的話就跟小編一起走進海南文化看看吧。
添土上墳,省墓祭祖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尚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說,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流動。這些祭祀流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好事。
“民間祭祀歷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符策超對記者念誦小部門符氏族訓三字經,“愛祖國,孝怙恃,友兄弟,和配偶,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結交……”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省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住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裔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元,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膜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元,同姓氏的宗族均加入。將備好的祭品帶到祖先宅兆祭拜,祛除雜草,添上新土。
“飯珍”五花肉都不能少
“每到清明,我們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媽媽一大早就會起來準備祭祖的食物,這一餐的搭配就是‘飯珍’和五花肉,香馥馥的‘飯珍’加上適口的五花肉,總是讓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膩,”市民恭弘=叶 恭弘小姐說道。
恭弘=叶 恭弘小姐口中的“飯珍”,指的是飯糰。老一輩的海口人對清明節飯糰有着難以捨棄的情結,他們以為飯糰象徵著“圓滿富足,合家團圓”。“米飯剛出鍋,還正冒着熱氣,媽媽就會拿勺子舀出一些飯放在手掌上,然後用雙手熟練地裹飯糰。”恭弘=叶 恭弘小姐說,飯糰越圓,就意味着家裡越“團圓”,“媽媽的手經常讓飯燙得通紅,一些白霧還從她的手心裏飄散,幾十年來,年年云云,從未中止。”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圳沙頭角魚燈舞
除了飯糰,海口人省墓祭祖時還會帶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還會準備一隻烤乳豬。“由於已往窮苦的年月,一塊五花肉是窮苦人家對美食的最高界說,於是到了清明,許多人一定用這道‘最高規格’的五花肉供奉給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完善,”恭弘=叶 恭弘小姐說道。
踏青、放鷂子也盛行
除了省墓祭祖,踏青遠足也是海口人的清明習俗,或在野外嬉戲,或在田野放風,感受鄉野氣息。“還沒放假我就謀划好了,一家人一起田野踏青去。”上班族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平時勢情忙,有時周末還要加班,這次要藉著清明小長假的時機,帶上孩子一起去墟落嬉戲,“一家人圍坐在草地上,一邊瀏覽美景,一邊聊着天,看着孩子們嬉戲打鬧,想想都以為很棒。”
清明放鷂子的習俗由來已久。據稱,昔人會在清明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鷂子上面,然後等鷂子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鷂子線,讓它隨風飄逝,聽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鷂子是清明的習俗,我每年這個時刻都市帶上家人出來放鷂子,人人都樂在其中。”市民王先生笑着告訴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鳶着長壽’,經常放鷂子尚有利於長壽。”
海南各地過清明:
海南人過清明節,省墓祭祖、踏青遠足是基本內容,但由於海南自己是一座移民島,來自信陸各地的民俗習俗在這裏相互滲透,十里差異風、百里差異俗,部門區域清明習俗也略有差異。
東部區域:文昌、瓊海等地一些鄉村,一樣平常不在清明節省墓,而是在冬至那天省墓。在給先進燒香時,最為講求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區域,先尊長後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攪散的。
而西部區域,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小,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涯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祖先珍愛風調雨順,子弟平安。
猜你可能也喜歡:
寧波怪異民間曲藝:四明南詞
無錫特產都有哪些,你知道嗎
武漢的標誌性修建:黃鶴樓
瀋陽歷史名人,你知道幾個?
杭州清明節習俗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