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清明節習俗知多少
我國有着厚實且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深圳有着一種稀奇的舞蹈——沙頭角魚燈舞,在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深圳沙頭角,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跳魚燈舞。魚燈舞承載了人們的海洋夢,它的存在對於嶺南文化、深圳文化、海洋文化等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舞蹈起源
魚燈製作精巧,用竹篾紮成魚狀,糊紙繪彩再塗上桐油,下裝短棍,舉棍起舞穿梭如海中魚群。伴奏樂器有鑼、鼓、鈸、鎖吶、螺號等。
舞蹈特點
沙頭角魚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為廣東新安縣(現深圳市)沙頭角沙欄嚇村創演,盛行於沙頭角、鹽田及香港新界的挑水坑、崗下新村等地,是世世代代打魚為生的漁民出於對美妙生涯的企望,祈求媽祖女神保佑豐收而憑證魚的習性,施展厚實想象創作出來的一種舞蹈藝術演出形式,成為逢年過節、拜神祭祖、喜慶豐收的必備節目,經由300多年歷史沿襲,撒播至今。在沙頭角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里,還保留有民國時代演出魚燈舞伴奏用的一個小鼓和兩對大鈸。
沙頭角魚燈舞是廣場男子群舞,專門在晚上演出,由二十幾個男演員手舉魚燈演出。場上有四根龍柱和繞場藍色水布,以仿海底天下。演出時不用燈光,觀眾行使龍柱和魚燈里的蠟燭光澤,看到“海底”種種魚類在舞蹈。舞蹈由演出的時刻,演員手舉魚燈以低馬步俯身曲背運行穿插,使魚燈出現出厚實的舞蹈情節。
舞蹈情節
沙頭角魚燈舞是情節性舞蹈,其內容分為三部門:
第一部門是種種魚類在海底自由自在地生涯;
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圳石岩客家山歌
第二部門是惡魚黃鱧角侮辱眾魚,追趕吞食;
第三部門是眾魚團結反抗,打敗惡魚,重新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涯。
舞蹈中種種魚是寓意一定社會角色的:黃鱧角象徵海盜,隨便欺壓漁民;眾魚象徵寬大漁民,不畏強橫,憧憬幸福生涯。
舞蹈工具
魚燈舞的道具製作精巧。魚燈都是先用竹篾紮成魚的形狀,糊上紗紙,用元粉、牛皮膠和上顏料畫魚,再塗上桐油,在魚腹之下裝一條20厘米長小棍,演員以此舉魚燈起舞。
魚燈舞依賴鑼、鼓、鈸、高音鎖吶、低音鎖吶和螺號來伴奏,其中的鼓最稀奇,是長身小鼓,牛皮鼓面呈頭盔狀,40厘米高,直徑只有20多厘米。
新造魚燈使用之前,須到“吳氏宗祖祠堂”里“開光”,每逢正月十五,就要到天后宮前獻演。
你可能也喜歡:
軟糯且酥到你骨頭裡的蘇州話
曲調活躍且真切悅耳的寧波甬劇
蘊含吳語特色的寧波話
藝術派別紛呈的寧波越劇
獨具特色的南京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