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南京藝術“奇葩”——高淳陽腔目連戲

老北京清明習俗知多少

  高淳陽腔目連戲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劇種,和許多中國民間傳統戲曲一樣,高淳陽腔目連戲也正瀕臨失傳之危。高淳陽腔目連戲厚實了傳統的南京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我們都不希望這麼優異的藝術就這樣消逝了,現在我們來領會下吧。

高淳陽腔目連戲

  高淳陽腔目連戲又叫“太平戲”,由做法事生長成舞台演出,宗教色彩較濃。高淳自漢晉以來佛道盛行,道觀廟宇遍布全境,爾後演唱目連戲的戲台也應運而生。高淳另有木偶演出的目連戲,稱為“小目連”,其劇本聲腔與人演的相同。

  按唱腔劃分,目連戲有東路腔、西路腔之分。西路腔又名南陵腔,東路腔又名水陽腔,簡稱陽腔。高淳陽腔目連戲屬東路腔,它的最大特點是“一唱眾和,鑼鼓節音,不被管弦”。

  高淳陽腔目連戲以目連救母為主線,其劇本源於明代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高淳藝人在撒播中舉行了增刪,並融入高淳地方習俗、方言、風情。現存劇本有清末內陸僧人超輪抄本《陽腔目連戲》。

極具特色的南京洪山戲文化

  高淳陽腔目連戲在演出歷程中與地方習俗相連繫,摻雜種種祭祀儀式。在唱腔上,連繫高淳“高腔”,並吸收了“羽士腔”和宋元雜劇中的戲曲聲腔,形成了自成系統的“陽腔”,曲牌達140多種。在音樂上,吸收了大量高淳民歌,說唱均接納高淳方言,並運用幫腔形式,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高淳陽腔目連戲的角色行當為:生、旦、凈、丑、末、外。此外,尚有武行,專演“武場”。武場吸收了民間武術雜技,難度很大。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劇種——高淳陽腔目連戲是在宋元雜劇的基礎上,吸取道佛音樂和地方民歌而生長起來的怪異劇種。從演員角色、舞台演出、唱腔設計、音樂伴奏等諸方面都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生長鋪墊了基礎。

  高淳陽腔目連戲的舞台演出藝術、唱腔、曲牌、尤其“武場”雜技,具有強烈的藝術性,它既體現了自南宋以降的文人學者的創作結晶、功效,也包羅僧、道和民間藝人的心血和汗水。為厥後昆、徽、京等中國戲劇的降生和生長奠基了一定的基礎。例如:高淳陽腔目連戲中的“高腔”、“高撥子”劃分被徽劇、京劇所吸收,其生、旦、凈、末、丑、外諸多角色亦已成為中國傳統戲劇的牢靠角色。

  高淳陽腔目連戲集中反映了元、明、清以來的高淳甚至江南區域得社會風俗、生涯習俗、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例如:“目連六殿探母”一場戲中,目連給其母吃烏飯,至今,高淳老國民仍有吃烏飯的習俗。因此,保留和傳承陽腔目連戲對研究我國民族習慣、文化藝術、傳統道德、宗教信仰和社會制度,具有不能多得的科學研究價值。

  你可能也喜歡:
  藝術派別紛呈的寧波越劇
  瀋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聲
  瀋陽著名的特色歷史文化
  蕭山的冬至習俗都有哪些

浙江清明節的習俗,你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