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浙江清明節的習俗,你知若干?

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你了解多少?

  各地的清明節習俗都不盡相同,省墓祭祖、踏青、清明冷食、遠足是基本主題。清明節就是讓人想念先進,令人依戀,令人嘆傷,這內里蘊含了許多的先進們的事迹,有許多是要讓我們借鑒的。下面和小編一起走進浙江文化看看他們是怎麼過清明節的。

老北京習俗吃青團

  省墓
  清明省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省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實在,省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紛歧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省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最先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省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紛歧樣,以是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肩負”是祭祀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肩負”,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已往,南紙店有賣所謂“肩負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央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肩負皮,不印任何圖案,中央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肩負里的冥錢,種類許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世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九泉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首都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釋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那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杭州最美的地方:西湖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肩負的行為。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肩負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后,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同等大圈,按墳地偏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吃青團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有的是接納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夾雜,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團坯制好后,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百果等餡料,用蘆恭弘=叶 恭弘墊底,將它們入籠蒸熟。

  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平均地刷在糰子的外面,以是青團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從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氣息,是清明與寒食節時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物。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徙。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隱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厥後逐步生長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康健,而且可以培育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稀奇是兒童所喜歡。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四處出現一派生氣勃勃的情景,正是遠足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耐久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蒔植樹苗成活率高,發展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習慣一直撒播至今。1979年,人大會劃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發動天下各族人民起勁開展綠化祖國流動,有着十分主要的意義。

  放鷂子
  放鷂子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歡的流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日間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鷂子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灼的明星,被稱為“神燈”。已往,有的人把鷂子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聽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聽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吃海螄
  清明另有吃海螄的習俗。聽說,清明日吃了海螄能使人眼睛明亮。海螄,肉食性貝類動物,我市沿海有產,清明時代正是這種小海鮮上市之時,民間把這種小海螄又叫“亮眼螄”,以為清明日吃海螄,能亮眼睛,不管男女老小,以這一天吃到海螄為榮;尚有一種說法,以為清明日所吃的應該是香螄,即“相思”之諧音,不用說,是忖量親人。不管怎麼樣,清明節蘊含的是未亡人對自己見過的以及未曾碰頭的隔世親人濃濃的思之情,那是無可厚非的。

  猜你可能也喜歡:
  南京藝術瑰寶:南京白局文化
  杭州清明節習俗知若干
  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圳石岩客家山歌
  柔和抒情且輕快悅耳的錫劇

景色多姿多彩的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