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江蘇宿遷端午節的習俗有什麼稀奇的

江蘇端午節風俗習慣盤點

  端午節是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文化內在異常厚實。粽子是重頭戲,端午節的發端於屈原,包粽子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他。經由漫長歲月的演變,現在有關端午節的流動內容,可能已遠遠超出了它原來的文化內在了。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江蘇文化之江蘇宿遷端午習俗。

江蘇宿遷端午節的習俗有什麼稀奇的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着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划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厥後,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差其餘寓意。

  江浙區域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悅耳,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陰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差異民族、差異區域,划龍舟的傳說有所差異。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區域,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流動。

  懸艾恭弘=叶 恭弘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家家都洒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恭弘=叶 恭弘、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優美芬芳,婦人爭相佩帶,用以驅瘴。

無錫夏至習俗有哪些?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恭弘=叶 恭弘都含有揮發性芬芳油。它所發生的奇異芬芳,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效。將艾恭弘=叶 恭弘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主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恭弘=叶 恭弘片也含有揮發性芬芳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名堂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樣平常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恭弘=叶 恭弘,某些區域也有用竹恭弘=叶 恭弘的,統稱粽恭弘=叶 恭弘。

  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樣平常憑證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以是吃棗粽的最多,意在念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已往念書人加入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粽子是用青蘆葦恭弘=叶 恭弘包的。宿遷人吃粽子也很講求,粽子是以糯米為主,但餡里多伴以花生仁、紅棗、火腿、肉丁、豆沙等多種質料,煮熟后吃起來清香味美,異常適口,有的人家還要吃水煮大蒜頭,因大蒜也是消毒之物。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現實是用於襟頭粉飾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種種差異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都會,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尚有就是主屋門前要掛紙飾的“五毒”:蛇、蠍、老虎、蜈蚣和癩蛤蟆。屋內床邊懸挂鍾馗畫像,以驅邪避祟保平安。小兒要穿老虎鞋,手腕、腳脖上系五彩絨線,肚臍和肛門塗以雄黃。家人要到野外採集藥草,或艾恭弘=叶 恭弘、菖蒲等“百草頭”,用以浸泡熱水沐浴,聽說,端午節用藥草或“百草頭”沐浴,一年內可以不生毒瘡,可防止蟲咬和疾病,珍愛皮膚康健。

  猜你可能也喜歡:
  獨具吉林特色的吉林春節習俗
  具有當地特色的吉林娶親習俗
  唯妙唯俏的西安戶縣农民畫文化
  西安的歷史名人大清點

長春的歷史文化與傳說,你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