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福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獨具地域特色的哈爾濱冰燈文化

  節氣冬至的來臨意味着一年的尾聲就將已往,就要最先迎來新的氣象,以是這天不僅僅是一個節氣更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南方的福建福州區域自古就撒播下來許多有關冬節這天的傳統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福州冬至習俗

  福州的人民很早就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節正值隆冬,天氣總是晴天,以是在冬至到來的前些日子里,險些家家戶戶都有用石磨加工冬至粉(福州方言叫“冬至擦”)的習慣。這種糯米粉一樣平常是按糯米與晚米7:3或8:2比例搭配(視糯米質量利害而定),磨前用水浸漬3~4天,天天換水,聽說只有這樣以後煮團團時湯水才不容易糊。

  通常在下晝把米漿磨好,放在布袋裡,上面用石磨壓住,經由幾小時就基本擠干;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圍在一起,把濕的糯米粉瓣成一塊塊、攤開,放在竹制的簸箕上,行使冬至前的晴天連曬幾天,待其干透后,珍藏在乾燥的器皿中,待來年想吃時取一些出來加工成團團、“撥隆細”(福州方言)、元宵等。

  在冬至那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有做“撥隆細”,也叫“米時”,是將煮熟的團團(大的)從鍋里撈出后,倒在炒過的黃豆磨的粉、炒過的黑芝麻、白糖等蘸料中往返打滾。由於團團自己沒有什麼味道,蘸黃豆粉、黑芝麻和白糖的調料后即成了一道甜食。

  在福州,冬至和拗九節一樣,也是“孝順節”。民間傳說,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傷后被母猩猩所救,被逼娶親,厥後還生了個兒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帶著兒子逃回山下。兒子哭鬧着要母親,由於母親喜歡吃“撥隆細”,便在冬至這天,把煮熟的米時(方言讀音為“細”)粘在門板上。母親尋着香味而來,母子團圓。

杭州冬至日太陽高度角多大?

  這個“孝子尋獸母”的故事曾經撒播甚廣。直到現在,不少福州人在冬至節一早,都市端上一大碗剛剛打滾好的“撥隆細”,和一小鍋煮好的團團(鹹味的),擺上碗筷,點上香和蠟燭,在祖宗牌位前供奉。

  有的家人在冬至前夜另有製作小湯丸(桂圓巨細),加入種種香料;在嚴寒的冬夜裡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着剛煮好的湯丸,寓意一家團圓。

  隨同着冬至的供奉祖宗,在福州另有不少關於冬至的童謠,如“搓米時齊搓搓,依媽疼依哥,依哥有妻子,依弟獨身哥”。

  由於冬至時代多為晴天,天氣對照乾燥,以是也是一年中自家釀造紅酒的最佳時機。在冬至前放入壇中可大大削減紅酒變酸或長黴菌的可能。

  民間就冬至另有一種習俗,即人若是在冬至事後逝世,在寫訃告時歲數可以加上一歲,而不必等到來年,尤其逝者歲數在“上壽”節點。

  你可能也喜歡:
  揚州夏至習俗吃什麼?
  雲南夏至習俗先容
  陝西立春習俗與習慣習慣清點
  山東立春習俗知若干?

頗具特色的哈爾濱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