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遼寧殯葬文化,遼寧各地殯葬文化

三大遼寧文化遺址,你知多少?

  喪葬文化的歷史由來已久,從遠古時代最先喪葬就成為了人們異常重視的習俗。而差其餘區域也有着差其餘喪葬文化,縱然是統一個都會也有着好幾種差其餘喪葬形式。下面的遼寧文化為您帶來遼寧各地的喪葬文化,一起來領會一下吧。

遼寧殯葬文化

  鞍山區域
  臨終病人彌留之際,在家的親人須守護在病榻前,謂之“送終”。病人氣絕後,首先放一秤桿於其右手上,再請協助裝殮的人為之梳洗、穿壽衣。穿着齊整后,移放堂屋靈床上;其靈床的放置很在考究,死者為男性,靈床停放於堂屋左側;死者為女性,則停放於堂屋右側。然後,將死者生前用過的床鋪草,搬到屋外燒掉,再在屋門口的樹榦上捆紮幾張黃表紙,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時,才氣將此紙燒掉。

  縣區域
  義縣漢民葬禮從人死到入殮、入葬、祭祀、葬後有許多程序。人將死時要事先給亡者穿上準備好的壽衣、壽帽、壽鞋。停放在“”春凳子上謂之“停床”。根據佛經信仰頭必須向西方,也就是向西方極樂天下撒手歸西。要把遺體用白布重新到腳全蒙上,用青麻繩拌腳,口中放一枚銅錢,左右手各放一塊麵餅。氣絕後,由其子用木勺敲上門坎,向西喊三聲:“爹(媽),三條大道從中央走”,謂之“指冥路”。

  北鎮區域
  北鎮雖然保留了自己的喪葬習俗,然則也阻止不了受到漢族喪葬習俗的一些影響。
  與漢人同樣,北鎮滿人壽衣也分襯衣、棉衣、袍衣、褂衣、大掛衣,五、七、九件不等。為示意對死者的悼念,服孝時代與漢人同樣,禁絕加入種種娛樂流動,三年之內逢春節不貼年畫、對聯。住手嫁娶事宜。每年清明及陰曆七月十五、十月月朔、臘月三十是上墳日。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區域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位於遼寧省西北部,北與內蒙古接壤,西、南、東三面劃分與向陽、錦州、瀋陽相連。政區沿革阜蒙縣史稱“蒙古貞”,1904年設阜新縣,1958年確立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政區劃分現轄20個鎮,15個鄉,17個農林牧漁場,382個村。政區人口面積總人口74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5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20.3%。全縣總面積6246平方公里。政區自然特徵縣境內西部有醫巫閭山和努魯兒虎山脈交匯。

探索:獨具特色的廣東酒文化

  1、傳統的喪葬習俗
  蒙古民族在遊牧時期,人死後多野葬;遊牧時期竣事定居后,受漢族和其他民族喪俗的影響,也有了火葬和土葬。

  ①野葬人死後用白布裹上或用白布罩上,然後放在勒勒車上,任其在草原上行駛,遺體顛落那邊,此處即是葬地,任飛禽野獸春啄,以為祥瑞。倘亡者遺體在原野無損,則請薩滿跳神超度亡靈。

  岫岩區域
  岫岩滿族自治縣位於遼寧省南部。東鄰鳳都會,西接營口市、蓋州市,南連東港市、庄河市,北與海都會、遼陽市接壤,距鞍山市區130公里。總面積4507平方公里,是個“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蹊徑和莊園”的山區近海縣,又是東三省開放的前沿,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享譽海內外。全縣總人口約50萬人,縣內轄15個鎮、7個鄉、2個做事處。岫岩鎮為縣政府所在地。

  滿族祖先早期以為人死有靈魂,靈魂是不死的,進而又以為靈魂就是幽靈,具有一種超人的氣力,能珍愛或危害活人。因此,其喪葬習俗已由拋屍於野、“不封不樹”,進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留遺體。肅慎、挹婁人時,無停屍之儀,無哭喪之禮,無服喪之制,“貴壯賤老”。到了勿吉時,已生長為“其怙恃春夏死,立埋之”,而且已於“冢上作屋,不令雨濕”,最先重視親情了。這時的滿族祖先還執行火葬、天葬、水葬。

  ①備材:在老人50歲以上時,子女為老人上山砍木頭,一樣平常是果松(紅松),請木匠做兩口韃子荷包(棺材)準備着,俗稱“旗材”。都會裡一樣平常都不備材,人死後,直接到棺材鋪購置。

  ②喪儀:早期滿人考究喪禮。當家中死者彌留之際,便更易新衣,俗稱“穿壽衣”。靈床放在南炕前,頭西腳東。氣絕之際,全家老小不許哭喊,悄悄地期待老人平靜脫離人世。

  你可能也喜歡:
  東北大鼓:坑頭上的藝術文化
  濃郁色彩千山樂——千山寺廟音樂
  別具風情的撫順地秧歌
  傳承百年的古漁雁民間故事

歷史悠久的遼寧紅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