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結婚習俗,你知多少?
在廣西文化中有着許多具有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西文化在歷史生長中凝聚出來的文化精髓。隨着社會的生長,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消逝在我們的視線中,以是我們應該用自己的現執行動去珍愛這些文化,不讓它們再度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壯族歌圩
壯族歌圩,壯族民俗。“歌圩”是壯族群眾在特準時間、地址舉行的節日性聚會謳歌流動形式。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祭祀性的歌舞流動。主要在春秋兩季舉行。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間為最盛,陰曆三月初三舉行的次數最多;秋季歌圩集中於陰曆八九月,尤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友誼即倚歌擇配和賽歌賞歌為焦點內容,同時還兼有戲劇、曲藝、體育等文化娛樂流動。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濮、越人締造的一種襲擊樂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以廣西數目最多,漫衍量最廣。廣西西北部和貴州南部接壤的紅水河流域是保留銅鼓文化最厚實的區域,至今還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屬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和屬藏緬語族的彝族,這些少數民族向來有在節日慶典和喜喪祭祀等日子擊打銅鼓來示意祝賀或悼念之情。
劉三姐歌謠
劉三姐在廣西民間被視為“歌仙”,劉三姐田園宜州是劉三姐歌謠撒播最有代表性的區域。劉三姐歌謠厚實多樣有生涯歌、生產歌、戀愛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創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完整流傳普遍。劉三姐歌謠显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緒表達方式的文化史研究價值尚有美學等多種方面研究價值。
布洛陀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勛主要是開創天地、締造萬物、放置秩序、制訂倫理等。“布洛陀”是壯語的譯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的意思,“陀”是許多、很會締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裡的頭人”、“山裡的老人”或“無事不知曉的老人”等意思。
廣西傳統建築民居特色
壯族嘹歌
《嘹歌》是着名的壯族長篇古歌;是經由耐久的口頭傳誦后,由壯族文人加工和刪改,用古壯字紀錄並在名堂上作了適當規範的歌謠集。與其他口頭傳唱的民歌差異,它的內容相對牢固,而且所有用古壯字傳抄盛行,是反映壯族人民勞動、生產、生涯、戀愛、婚姻、歷史等方面內容的傳統民歌。
壯族民間故事“百鳥衣”
“百鳥衣”是壯族區域普遍撒播的民間故事。它敘述窮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搶掠。依娌囑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鳥,用羽毛製成神衣,百天為期,到州府相會。古卡千辛萬苦,製成百鳥衣后,準時來到州府。古卡借獻衣之機殺死土司,伉儷倆雙雙把家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壯族人民反抗強橫,爭取自由的頑強意志。2007年,民間故事“百鳥衣”被列入廣西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劇
壯劇又叫“壯戲”,壯族戲曲劇種,盛行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部門地方,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身手的基礎上生長而成的。清同治、光緒年間已有演出,因語言、音樂唱腔和盛行區域差異分兩路壯劇。北路壯劇盛行桂西北百色以北及滇東南富寧等地,是在民間說唱“板凳戲”基礎上生長而成,主要唱腔有“正調”、“平調”等,主要樂器有馬骨胡、葫蘆胡、月琴等。
傳統劇目有《文龍與肖尼》、《依智高》等。2006年5月20日,壯劇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調
彩調,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盛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門區域。各地名稱原先紛歧,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帶稱彩調,柳州、河池區域和梧州部門區域稱調子戲,陽朔以南稱“採茶戲”、“彩燈”,左、右江一帶稱“大採茶”、“嗬嗨戲”。1955年以後統稱“彩調”。音樂唱腔屬聯曲體,分板、腔、調三類。統一曲調可憑證显示內容的需求,在板、腔上加以變通。戲劇演出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綵帶見長。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舞湘南區域的瑤族,每年的陰曆10月16日都要跳蘆笙伴奏的長鼓舞,祭祀盤王。傳說瑤族始祖盤瓠上山狩獵,與一野羊格鬥時跌落懸崖,死在一棵樹權上。人們便挖空樹心,剝下羊皮蒙生長鼓,日夜敲打以祭盤王。舞蹈動作是示意盤王及其子孫開拓千家峒的勤勞勇敢;低落哀怨的蘆笙曲,是再現盤王死前的痛苦呻吟;拍擊羊皮鼓面,示意為盤王報仇,責罰山羊;唱盤王歌示意盤王後人對祖先的想念和追念。
猜你可能也喜歡:
詼諧有趣的湖州山歌
永不用逝的常州吟誦文化
湖州歷史文假名人,你知道幾個?
綉法自成一格的常州亂針綉
美食指南之廣西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