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漳州民間文化瑰寶:錦歌

漳州較為盛行的歌舞小戲:竹馬戲

  中國名貴的傳統文化許多都是泉源於地方,由於在地方由於具有差其餘天氣、緯度和地域條件的差異,人們為了生計自動順應環境,從而作育差其餘文化,漳州文化就是根植於地方的優異傳統文化之一,怪異的方言更是為地方戲曲增色不少。

漳州錦歌

  漳州錦歌漫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及其周邊區域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盛行於以漳州為中央,包羅廈門、晉江在內的閩南平原地帶及台灣省,原名“雜錦歌”,“錦歌”是通行的簡稱……錦歌的歷史悠久,約發生於明末清初。清中期盛行,四十年月以後最先走下坡路。

  錦歌與泉州南音並稱為閩南民間藝術的姐妹花。錦歌植根於民間,唱詞通俗易懂,曲調優美流通,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明末清初,鄭樂成收復台灣時,也把錦歌帶至台灣,並與當地民歌、小調相連繫,形成了“唱歌仔”的新形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久遠的漳州方言

  漳州錦歌是福建省五大麴種之一,也是漳州市漢族民間文化之瑰寶漳州錦歌植根於漢族民間民眾之中,曲調優美流通,唱詞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她是閩南最古老的漢族民間曲藝之一,明末清初,鄭樂成收復台灣時,把錦歌也帶至台灣,並與當地民歌、調相連繫,形成了“歌仔”,因此專家以為,錦歌是歌仔戲的“老祖宗”。

  她與台灣歌仔戲的親熱關係,使錦歌藝術成為毗鄰海峽兩岸人民心靈的彩色紐帶。她是通過漢族勞悅耳民(演唱藝人)憑證各自所處的民族地域特點、歷史文化傳統積澱、群眾的審美理想追求和當地的風土人情、語言特點而締造的智慧結晶,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漳州錦歌的歌仔冊,承襲了魏晉變文和宋元講唱文學傳統,以漢唐中原古語和中州古韻的閩南方言,謄寫大批可念、可誦、可唱的歌仔,其文學價值在她的生動地描繪閩南特殊的風物事象和形象地塑造一批具有閩南性格人物,為中國通俗文化長廊留下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

  你可能也喜歡:
  清點:福建歷史文假名人都有哪些?
  探秘奇異的湖南喪葬習俗
  長春必去的旅遊景點都有哪些?
  江蘇鹽城娶親習俗有什麼?

具有歷史意義的漳州趙家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