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重要地標建築:小巨蛋
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漢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南曲在漢族民間撒播,有賴於社團組織的傳承和流傳。我們一起去領會一下泉州文化吧。
在福建泉州一帶,有一種使用四件傳統絲竹樂器和一些小襲擊樂器演奏的古老音樂,這種樂器簡陋古樸,看起來很不起眼,但當她們奏起“譜”(器樂曲)和唱起“曲”來,那古遠優雅的旋律,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歌聲,無不扣人心弦,令人久久難以忘懷。而謳歌者嚴守以泉腔閩南語(或稱泉州方言)“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韻的歌聲,外地聽眾若是不看幻燈字幕往往很費解。但這恰恰是消逝了1000多年的中原古樂與久遠的“河洛語”相融合的遺存,已往被稱為“泉州弦管”,今稱“泉州南音”。
歷史悠久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昔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的趙沨先生於1985年在泉州組織確立“中國南音學會”時,鄭重地宣稱泉州南音是“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上海音樂學院恭弘=叶 恭弘棟先生,生前參照泉州南音琵琶定弦法破譯了“敦煌古譜”,可見兩者之間有相通之處。“敦煌古譜”只有25首,惋惜又被劫去法國,憂傷一見,而南音“虛譜無詞”的器樂曲譜就有12大套,有譜有詞的“指套”有36套至48套,散曲多達2000首左右。音調分四個“管門”,108個“滾門”,又保留了唐燕樂〔雙調〕〔越調〕、[背雙〕的調名和唐教坊的〔拂(諧音作舞)霓裳〕、[杜韋娘〕、〔玉樹後庭花〕等等曲名。是一個積澱大量古代音樂信息的寶庫。
公元3至6世紀,“泉州南音”隨釋教傳入中土,其演唱形式是,左邊劃分為吹尺八(今稱洞簫)和拉二弦者(宋以前稱奚琴),右邊劃分為橫抱曲項四弦琵琶和三弦者;唱者居中執拍板而歌。這種演唱形式,與漢“相和歌—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極為相近。而其主要樂器,無不是漢唐的傳承,可以與《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刊載的古樂器互為印證。
泉州美稱“溫陵”,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從晉代“衣冠南渡”和唐宋的三次大移民,以及先後入閩的大量官兵,有一部門就居留在泉州。而宋室南遷,趙匡胤明日系皇族“南外宗正司”在泉州一住就是147年,人口生長至3000多人。中原來的人群自然把中原音樂帶來,把他們的家鄉話“河洛語”也帶來泉州,而且反客為主成為泉州的主流語言,一直保留至今。來自中原的音樂用“河洛語”演唱,就是“泉州弦管”或稱“泉州南音”,而南音又從戲曲中吸收優美的唱段作為它的散曲與套曲。曲與戲的相互依存、互為滋養,便形成了一個興旺蓬勃的戲曲家族,成為閩南人在漫長農耕時代不能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涯內容。並逐漸形成了一個約有5000萬講閩南語的南音文化圈。成為維繫海內外閩南人鄉音鄉情的精神紐帶。
你可能也喜歡:
寧波標誌性修建,你知道幾個?
寧波娶親習俗是什麼樣的
寧波文化:寧波為什麼叫甬城
逐漸消逝的寧波傳統民間藝術
被譽為紹興水上三絕——烏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