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故事 城市文化 正文

泉州傳統戲劇之一:高甲戲

傳承千年的泉州梨園戲文化

  高甲戲,盛行於以泉州為中央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台區域以及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地。高甲戲一改演幕表戲的習慣,最先進入新劇目與編演現代戲的新時期。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看泉州文化吧。

泉州傳統戲劇之一: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買辦”、“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1]  ,最初源於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盛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演出武打手藝的化妝遊行,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佈於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區域和台灣省,還撒播到華僑棲身的南洋一帶。

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鳳梨酥

  高甲戲的演齣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泰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門是吸收梨園戲的,另有一些是藝人憑證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厥後又先後增添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襲擊樂器及其襲擊方式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差異。丑旦戲或輕鬆排場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后,1951年確立泉州民眾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1954年加入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你可能也喜歡:
  最美修建:青島標誌性修建
  細數著名的大連地標性修建
  都會文化:青島為什麼叫琴島
  另具匠心的青島娶親習俗

紹興特色手工藝品:烏氈帽